三只松鼠(300783)被网友质疑宣传广告中模特有“眯眯眼”妆容的风波还未散去,27日,又有网友发现梅赛德斯-奔驰在宣传广告中疑似使用“眯眯眼”模特妆容,引发关注。
12月27日,@上帝之鹰_5zn放出奔驰梅赛德斯-奔驰在微信朋友圈推广的广告封面,并配文“奔驰的广告,无语”。

奔驰新广告又现模特眯眯眼
奔驰这条广告的封面也引起网友的争议,有微博网友留言称,“一个、两个、三个……广告商都用眯眯眼,没有问题才怪! ”
也有网友指责“这群人在PUA中国消费者”,还有网友说,在朋友圈收到奔驰的这组“眯眯眼”广告推送,并称“感觉有点刻意了”。
事实上,梅赛德斯-奔驰这条视频广告12月25日就已发表在其微博官方账号上,视频时长50秒,在视频中,奔驰为宣传新车而采用了一男一女两位模特搭档。

质疑奔驰广告“故意的”还有微博账号@马上评 ,他在微博上称:我们不是批评模特的长相,而是批评这种刻意“高级脸”的吊稍妆容,批评这种刻意迎合西方对东亚人的刻板定义!所以说,奔驰你给模特化这种妆不是有病?这几天雄狮少年到三只松鼠闹得这么凶,我不信奔驰不是故意的!
在梅赛德斯-奔驰微博留言区,有网友对此批评道,“中国的女人都长这种脸?懂了……”还有网友称,“你男模怎么不选个眼睛那样的,中国女人就要被你针对!”,但是也有一部分网友表示没有看出来什么问题,有人称要“多点豁达包容”。
27日晚,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联系奔驰中国相关部门,截至发稿前,该公司尚未回应。
眯眯眼广告和辱华有什么关系?
在西方所创作的影视作品中,东方人物的形象,似乎永远带着“长脸”、“眯眯眼”,且永远是偏向反面的角色——这让国人们十分不满。

除了影视形象上,西方社会总会对中国人强加“眯眯眼”的刻板印象以外,这样的现象还存在于时尚圈中。
因为“眯眯眼”是西方媒体惯用的辱华手法,所以这些海报发布后引发广泛争议,被网友质疑“刻意丑化模特妆容 ”不符合审美。
自2020年疫情以后,国人民族觉醒程度越来越高,类似社交媒体上的眯眯眼模特、陈漫的丑化中国人摄影,对这种“传统的辱华”元素,我们愈发是0容忍的状态。
而且大众们对于“眯眯眼”=“辱华”的刻板印象,也可能与前些天陈漫为迪奥拍摄的照片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眯眯眼是中国艺术特色,还是西方人有意用之辱华
这几天三只松鼠广告,又惹恼了一大群人,说广告里的中国女模特眼睛太小了,是眯眯眼,这是故意辱华!但是这次是中国的品牌,和西方辱华本来并无关联,说这次又是西方辱华的纯粹是闹乌龙。

那为什么广告中女模特眯眯眼总是会被一些人看作是辱华呢?
因为这个世界有聪明的人,也一定会有不聪明的人;有有艺术修养的人,也一定会有艺盲;有心胸开阔、见多识广的人,也一定会有心胸狭隘、见识短浅的人!有安然处世、与世无争的人,也一定会有无事生非、喜欢折腾搞事的人!说这广告辱华的一大群人你们可能完全不知道你们是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在中国传统绘画里仕女一般多是被画成“眯眯眼”的,而男性一般眼睛较大,这就是我们传统的艺术审美取向或者说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色之一,所以说,把广告摄影里的模特的眯眯眼,看成辱华的人,简直就是在侮辱我们自己的祖先!

当然偌大的中国,有一些见识浅薄的人是完全正常的!但都21世纪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没有任何艺术修养的草莽呢,这还是令人担忧的!艺术让人趋向文明,现在竟然还有那么多人背离文明,而那些与文明背道而驰的人还觉得自己非常正能量,我们的教育是否需要反思呢?
二、张颐武:透过“眯眯眼”我们看到了什么
“三只松鼠广告”因模特妆容涉嫌歧视引发争议,使“眯眯眼”问题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其背后涉及的情况相当复杂。
有两点是可以明确的:第一,这里涉及的不是个人长相如何的问题,华人或亚裔人群中当然会有“眯眯眼”,而个人长相从来就没有什么值得公开议论的地方。第二,这里也不涉及有特定长相的人是否适合做模特的问题。选择某种长相的人来做模特不需要一种特殊的限定。
应该看到,在西方文化中,的确存在关于东亚人形象的观念问题,在西方社会同样引起了东亚社群的不满。我们如今称之为“眯眯眼”的形象,其实是一套来自于西方对东亚人形象的刻板印象。在西方漫画、戏剧、电影及其他大众文化产品中,东亚人尤其是女性常常被描绘为高颧骨、长嘴巴、眯眯眼的形象。这当然是一些东亚女性的长相,但问题的关键是,西方认为只有这样的形象才代表东亚女性。20世纪以来,在需要表现东亚女性形象的场合,往往伴随着上述形象的出现。东亚女性被固定在这样的形象之下,同时那些文化产品一定要刻意用某种来自东亚的“民俗”氛围来强化这些形象的“代表性”,从而形成一种固化的形态,让人一眼就看出这是西方对于东亚女性的观照方式,这种状况难免包含着偏见和僵化的意味。
这种刻板印象是极为标签化和简单化的。自20世纪60年代“少数话语”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以来,这种刻板印象在西方社会内部也不断地受到反思和质疑。反思的关键并不是“眯眯眼”能否被表现,而是为什么只有“眯眯眼”才能进入西方主流的大众文化视野之中,成为东亚女性的代表。这其中当然包含着对于东亚人群的偏见,即认定东亚人群就是要用这样的方式来“代表”。东亚人群的丰富性、自我审美被刻意无视了。而东亚人群内部也往往容易接受西方给予的“印象”,把这种来自西方的标准化审美“内化”为自己的选择。从而,也许相关行为没有刻意“辱X”,也似乎不必上升到某种高度,但这种偏见和简单化的刻板印象存在,引起公众对于这种状况的争议,也是正常的情况。中国人或者东亚人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当然需要本国或西方东亚社区的参与,不能被动地接受西方主流社会限定的刻板形象。大家都可以感知到,“眯眯眼”形象以及这种刻意渲染的氛围,显然与现代中国人对于“美”的认知存在现实差异。关键就在于,西方的观念根本无视中国或东亚社会的自我认识。
这些问题在有关“后殖民”等等文化问题的讨论中经常涉及,在批评理论领域已经受到相当长时间的关注,只是往往还未在社会或大众文化中形成更广泛的关注。现在接连出现的相关争议,实际上都与公众对过于简化的“刻板印象”不认同和不接受有关。“眯眯眼”形象作为“代表”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中国人自身的审美和认知,成为西方式的观照和表现方式的一种呈现,也就难免引发争议。中国公众当下的国际经验已经相当丰富,对于这些来自西方的表现方式有了更多了解,质疑或讨论也就变得不可避免,从而要求中国人的形象表现更为多样,更多地从“中国”内部的审美来观照的要求。这种讨论蔓延到网上后,难免激起相对激烈或未必恰当的表达。但相关争议的出现,对于改变刻板印象,建立一种更加契合中国人自我认知的审美,是有价值的。
三、是丑化还是玻璃心?三只松鼠模特回应“眯眯眼”争议:本就长这样
亚洲模特有一个被国外封神的特定模样:单眼皮,细长眼,五官立体,线条特别。于是,吕燕、刘雯等具有代表性的模特成为公认的国际名模;而这一套审美恰好跟国内传统审美有着背道而驰的看法。虽然外形不代表任何东西,当在这样的基础上大做文章,就会因为各不相同的理解,出现互不相容的冲突。因为特定类型模特事件引起的不适新闻,比比皆是。
因丑化亚洲形象,制造辱华广告的杜嘉班纳以及知名摄影师陈漫都因为突兀的创作出冲击力极强的广告和作品,成为被舆论的对象。类似新闻,近年来几乎未断。近日,知名品牌三只松鼠于19年发行的一系列广告也被指有刻意丑化亚洲形象的问题。广告图片中,一位模特凹着造型,一手拿筷,一手托碗,眯缝着眼睛,色彩浓烈,广告效果奇怪。
该公司回应事件后,广告中的模特也发文回应,称自己眼睛本来长成了那样,生活中更细眯。并且称,事事上纲上线是一种病态。此言一出,也让舆论评论中的内容有所改变,从斥责广告效果,将那样的造型定义为丑化,到讨论是不是如模特本人所说,过多关注模特的眼睛,是不是上纲上线的病态,是不是玻璃心。
是什么呢,丑化引起关注,冒着被抵制的危险,也要指桑骂槐一下?还是普通人不认同细眯的存在,过于玻璃心,总是往不自信的方向坏想?这要取决于广告本身透露出来的是什么东西。怎么会不接受单眼皮小眼睛?明明生活中,近几年非常流行单眼皮女生,单眼皮小眼睛被认为高级和有特别味道的眼睛。
没有人在生活中会因为单眼皮小眼睛受到歧视和非议,反而受到追捧。不论国籍,不论性别,小眼睛单眼皮的名人或者普通人都不曾因为这样的外形受到任何歧视。当这个形象被用在品牌广告上,出现在视频或者图片上就容易被舆论?原因非常简单,他们不是单纯呈现单眼皮,小眼睛,而在呈现眯眯眼,并将眯眯眼和筷子文化放在一起。
杜嘉班纳广告中的模特,狰狞的笑容和蹩脚使用筷子的模样放大的不是单眼皮小眼睛的亚洲人特征,放大的是怪诞的特指造型。陈漫的作品,用色怪异,还有特别怪异的闭单眼的画面。而三只松鼠的模特造型没有问题,化妆呈现出来的效果以及拿筷子和碗的造型,有像是别有用意。
并不是谁玻璃心,是谁别有用心。单眼皮小眼睛不影响美感,特别呈现出怪异的造型,让人看起来不舒服,并且能从中看到奇怪的特指感,一定是不对的。审美从来没有界限,如同国人对同样无法分辨的歪果仁面孔无法简单区别,却不会特别凸显他们的统一特点,加入奇怪色彩,让他们成为特型并在其基础上放上他们的文化,予以贬损。所以,是谁丑化还是谁玻璃心,很容易分辨,并不是上纲上线。
四、眼睛小有罪?从抵制“眯眯眼”到讽刺大众“上纲上线”
三只松鼠的模特,眯眯眼造型遭到大众吐槽
舆论发酵,照片中的模特回应:“眼睛,确实就是长成这个样子”
“事事都要上纲上线,那这就是一种病态”
三只松鼠19年拍摄了一组广告,照片中的女模特,眼睛是眯眯眼
网友扒出来之后,对三只松鼠的广告审美进行了批判,随之舆论发酵,三只松鼠道歉
涉事照片中的模特回应,不希望大家上纲上线
对于这次模特风波,舆论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两极分化:支持和反对
不少网友表示支持,认为大众有些上纲上线,对照片中的模特不尊重,另外眯眯眼是长相,照片中的模特本人就长这样,审美不同,不应该强行否定他人,不应该审美固化
反对的声音是,不少网友认为厂家用这样的照片是审美西化,接受西式“辱华”式审美的具体表现
模特回应:
该网友是菜孃孃(白菜),是这个图片上的模特,四川乐山人
模特介绍自己19年拍摄了这个照片,眼睛,也确实是长这个样子
自己是因为性格,和表演风格被选中做这个广告模特,也没有故意要去营造什么辱华形象
对于她本人的长相讨论
模特表示,自己认为自己遭遇到了网络暴力,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打工人,天生的长相面貌,却在这起风波中被讨论不休。更有甚至者,对照片中模特的面貌说了很多不堪的话。
模特发问:“那是不是说长这样了就不该选择模特这个职业?长这样了出生那天就在辱华了?那是不是也可以告你歧视了?爱国我举双手赞成!但事事都要上纲上线,那这就是一种病态了!大家做一个心态健康的网民吧。”
对眯眯眼的抵制:
简单说是对眯眯眼的抵制,这句话过于片面和狭隘,反对的声音是对广告、影像制品中“眯眯眼”造型的抵制
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们先了解一个历史背景,近代以来,西方恃强凌弱。面对东方,一直以来以文明和先进自居,自工业革命后,东方整体落后于西方,随着国力变化,这使得种族主义抬头。
西方优于东方,但科技有先进落后,文明却不能够一概抹杀
近代西方将东方人描绘成野蛮、邪恶的人群,将他们大肆掠夺入侵的事实,美化成文明开化
基于这样不平等的思想,西方文学、漫画影视等作品中的东方人形象,尤其是反派形象,大多是眯眯眼
这样的歧视性思维,带来的就是一系列手势、歌谣、文学、口头禅、影音制品等泛滥
随着对西方文明的学习,这样带有歧视性的审美,逐渐流入市场
国际时尚品牌杜嘉班纳,曾发布一段视频,视频中东方面孔的女孩用英语介绍美食,将筷子描绘成“小棍状的东西”,整体的表演风格充满了戏谑和傲慢
前段时间,清华美院的时装秀,模特造型雷人,妆容也是趋于“眯眯眼”造型
摄影师陈漫拍摄的《中国十二色》,不乏雷人造型,眯眯眼、夸张的妆容,被网友称之为阴间造型,更有以青少年为题材的系列照片,模特的妆容、姿态等,引发国人抵制
大众猛然意识到,西式歧视性审美,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很长时间
原本打趣以为东方人在西方眼中都是一个“模子”,但后面发现,西方审美对东方人严重存在偏见和歧视
所以,大众抵制的声音越来越响
除此之外,不少国际大牌在新疆产品上的不当做法,也是着实“恶心”了很多中国消费者:HM、耐克、奢侈品牌、以及当下的山姆等
挣着我们的钱,还要数落、刻意贬低我们,这样不公平的对待,让中国消费者极其反感
这种积压的情绪,使得大众对广告中的眯眯眼造型,对《雄狮少年》动漫脸的造型,异常的反感
不过,这样抵制,是否过火和偏激了呢?
很多人对于这种抵制,产生了逆反心理,认为这种以爱国名义的谴责,是“红果果”的道德绑架。同时认为,大众谴责已经上升到了长相,已经踩过了线
舆论争论不休,但反对的声音,表示自己并不攻击长相,而是对商家的做法不认可
事实上,大环境之下,现在的问题已经演变为:
眯眯眼造型,是否可以用到影视、广告等大众传播的媒介中去
不管是反对哪个具体的商家,不管讨论丹凤眼还是眯眯眼,总归一句话,现有审美市场方面,我们还要不要此类的造型。
不要纠结于长相,反对的也不是长相
反对的声音很坚决,其背后的思想是这样的造型,就是西方审美歧视,要根除
通俗讲,就是这种造型,成了忌讳
现在正反交锋的实质就是要不要将这个事情变成忌讳
是,近代西方在审美上存在歧视,也有部分中国人出于利益考量妥协和屈从,但眯眯眼的造型,是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那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不要因为反对这种刻板印象,就让类似的造型设计绝迹于大众媒体
反对眯眯眼造型,不会给我们普通人带来多少影响,但对于类似长相的模特而言,想必会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我们坚决排斥此类造型,登上广告、影视作品,那就表明这类造型不再有市场
不同意的人,态度也很明确,不希望这个造型成为某一特种符号
虽然说眯眯眼造型,在国人眼中是西方的审美歧视,但支持的人认为,造型丰富多彩,艺术和审美应该有包容性。
就想说,美有千百种,我们要允许这种美的存在,不要因为抵制,而成为单一的审美趋同
支持存在的人认为,歧视存在特定的语境和环境,不要一概否之
尽管争论不休,但可以肯定的一件事,商家会“趋利避害”,这样的争论早已让商家、厂家心存忌惮之心,至少“怕死”的商家,应该不会再踩雷区。
五、当反对“眯眯眼”妆时,我们到底在反对什么?
日前,食品企业三只松鼠因为一张包含模特“眯眯眼”妆容的宣传海报成为舆论关注的对象,部分网友认为,三只松鼠涉嫌丑化国人,迎合西方刻板印象,但随后该广告的模特本人通过社交网络发声表示,自己天生长相如此,对“辱华”的评论深感无奈,并表示“事事上纲上线,是一种病态”。
该如何看待三只松鼠广告一事在中国社交网络上引起热烈争议?《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社会与舆论时评领域专家认为,从选取的艺术元素、营造的氛围和整体呈现的效果来看,该广告并未脱离西方对东亚人和“东方主义”的刻板偏见,在传播伦理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中国企业和社会应当在这一问题上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有关讨论有助于人们从更多角度厘清这一问题,但舆论探讨不宜变成政治审判。
在有关三只松鼠事件的讨论中,有观点认为,广告呈现出一种典型的“东方主义”,其中不少艺术元素和氛围源自西方的“黄祸论”和种族主义刻板印象。本质上,它是按照西方人的想象在强调所谓的“异域情调”,我们应该与之斗争。但也有观点认为,“反对眯眯眼”的斗争没有脱离“西方本位”的思考方式,我们不能将这种外部的刻板偏见作为标准,对内严加审判,这会加剧中国社会的对立。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眯眯眼”妆容和“辫子”的意象来自于19世纪西方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它并非是对华人相貌特征的客观形容,而是西方基于民族和意识形态优越感而对东亚人贴上的“标签”。
他认为,中国人反对“眯眯眼”妆容,并不是在反对中国人客观上长什么样,而是在反对历史上和今天都存在的、西方对东亚人外貌特征放大的、带有贬损意义和标签性质的表现方式。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持类似观点。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长成什么样子的模特都有出镜的权利,一家企业也有自由选择任何合适的模特,对于这一点不存在任何疑问,实际上,此次三只松鼠广告事件之所以在互联网上引发激烈争论,也不是因为这一点。
张颐武认为,西方对东亚人有关“眯眯眼”等刻板印象是客观而广泛的存在,这种刻板印象并非仅针对中国人,而是针对整个东亚群体。这种“东方主义偏见”的存在是无可争议的。他表示,人们其实讨论的是,三只松鼠的广告从其整体观感、艺术元素、氛围营造等各方面来说,是否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迎合了“东方主义偏见”。
“我个人的看法是,三只松鼠的广告并没有脱离‘东方主义’的窠臼。”他表示。
朱巍则认为,三只松鼠的广告在传播伦理上存在缺陷,企业应对此提高敏感性。他对《环球时报》记者举例分析认为,以美国非裔平权运动为例,最初Negro、Nigger等词语来源于西班牙语和拉丁语,本意为“黑色”,最初只是一个客观形容,不带有侮辱意味。但由于该词语经常被用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中,随着平权运动的兴起,它逐渐成为了一个侮辱用词,不可以再在公开场合使用。与此类似的还有“非裔美国人吃西瓜”。
他表示,大众传播应避免使用已被普遍认为带有歧视和侮辱意义的词汇,“这就好像虽然艺术创作自由,但好莱坞不能随便出现黑人吃西瓜的镜头一样,否则一定会遭到广泛批评。”
对于互联网上一些“中国人不应太玻璃心,不应觉得什么都在辱华”“有关争论容易在中国社会内部造成对立和撕裂”的言论,张颐武认为,类似讨论在其他很多国家和群体中都存在,并非只在中国。公开辩论有助于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问题,也从多角度厘清情况的复杂性,“不过,这应当成为一个舆论层面的探讨,而不应成为一个政治判决。”
朱巍表示,这次有关三只松鼠广告的大讨论,再次体现出爱国主义和民族平等意识在中国深入人心,同时,社会也应更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不宜通过“运动式的口诛笔伐”去解决问题。可以考虑在总结出传播领域大家公认的歧视性符号后,通过法律和伦理建设解决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