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20家新能源车企宣布涨价
1、特斯拉领衔,近期涨价车企大盘点,近20家,最高2.1万,该出手?
日前各大车企的2月份销量纷纷出炉,成绩好看的没有几个,风风火火的造车新势力更是全部退出万辆俱乐部。
2月份本来时间就短,只有28天,又赶上春节假期,销量下滑也不意外。
其实,每年的第一季度都是汽车行业的淡季。
淡季的时候,消费者的购车欲望都比较低,于是趁这段时间,各大车企们集体干了一件对消费者很不友好的事情:涨价。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接近20家车企宣布涨价,涨价幅度从1000到2万不等。
不但新能源汽车涨价,一些传统厂商也跟着涨。
应该说,汽车行业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出现这种集体涨价的情况了。
涨价的理由五花八门,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球范围内的芯片短缺、2022年新能源补贴退坡、保费上涨等等。
有的车企不涨价是真的撑不下去,有些则是跟风起哄的。
值得一提的是,产品涨价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只要不超过法律规定,别人都不好说什么。
新能源汽车厂商敢于涨价,大概是因为现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和市场认可度双双提升,它们有了底气。
那么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购买新能源车,是否要趁早出手呢?
都有谁在涨价?
特斯拉是这波涨价潮的主力军。
从2021年11月份开始,特斯拉旗下的Model 3等车型就开始不断涨价,到2021年年底它的起售价格已经上涨了将近3万元。
从特斯拉的角度来说,原材料涨价、芯片短缺等固然是事实,但也不排除它存在待价而沽、多捞一笔的心思。
除了特斯拉之外,造车新势力也纷纷跟风。
蔚来汽车的售价本身已经比较高,但仍有5000元左右的涨幅。
哪咤汽车主打中低端市场,但涨幅最高达到13000元。
小鹏汽车从1月11日开始涨价,最大涨幅达到3.42%。
就连主打超低端市场的上汽通用五菱,也给Nano EV车型涨了3000元。
跟风涨价的,还有比亚迪。
从2月1日开始,比亚迪旗下的部分车型涨价1000-7000元不等,最大涨幅达到8.77%。
有意思的是,大众汽车居然也加入了涨价大军,从3月1日开始涨价5400元。
根据市场传言,国产的上汽荣威、吉利几何等也在谋划涨价。
不管是真的经营困难,还是跟风起哄想浑水摸鱼,涨价,都已经成了这两个月的潮流。
该不该提早入手?
面对这轮涨价潮,不少人就开始犯嘀咕了,自己购买新能源汽车,是否需要提前入手呢?
先说结论:没必要!
什么样的商品需要尽快入手抢购?
首先,它得有稀缺性,“手慢无”,过了这村没这店那种。
其次,它的涨价注定是长期性的,就像前些年的房地产,砸锅卖铁也要上车。
新能源汽车,完全不具备这两个特征。
首先,汽车就是汽车,是一种很普通的工业制成品,特斯拉、比亚迪一个月就能造它个十几万辆,不具备”稀缺“属性。
其次,长期涨价也是不可能的,大型车企都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在涨价的同时,它们也在想办法化解危机。
要知道,涨价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你也许能通过涨价多挣点钱,但短缺的芯片和原材料,你还是弄不来。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目前虽然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消费者对它们的认同感仍然比较低,很多消费者都是在油车和电车之间徘徊,价格一直涨下去,消费者就会回头去买油车。
再者,目前新能源市场并不成熟,各路资本大鳄正在排队进场,盲目涨价,只会把市场拱手让人。
因此我们可以给这次涨价潮定个性,它是各种不利因素集中爆发,导致车企在短期内难以承受,再加上跟风者、起哄者推波助澜,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但这只是短期行为,长期内则不可持续。
用股票市场的话来说,这个叫利空出尽。
所以,想要买车的人按照自己的既定计划执行便可,没必要变更购车计划,更不用听销售员忽悠。新能源汽车不具备长期涨价的基础,要知道,在股票市场上,追涨往往只有一种结局,那就是高位接盘。
2、从5万元涨到50万元,电池核心原料碳酸锂价格飙涨!近20家新能源车企宣布涨价,涉及车型近40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今天(1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6.8万辆和33.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倍和1.8倍。在新能源车销量大增的同时,不少车企近期也纷纷上调价格,来看记者走访市场了解的情况。
记者走访多家车企了解到,这一轮涨价,少则千元,多则上万元。进入3月份以来,已经有近20家新能源车企宣布涨价,涉及车型近40款。
新能源汽车销售人员:今年年初的新能源价格涨价,首先是都有涨幅,但是涨幅不一。我们也初步统计了一下,造车新势力、中国品牌、合资品牌、进口品牌都在涨价的范围之中,涨价的幅度在1%-10%不等。
这轮新能源车市涨价潮,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单纯的产品涨价,二是提高产品配置并调高价格。
新能源汽车销售人员:我们对产品的科技配置,进行了一些配置的升级。从目前的市场销售形势来看,这个效果还不错。
新能源车企业纷纷调价,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记者调查发现,某款新能源热销车型,因为高涨的成本压力,已出现价格倒挂的现象,每卖出一台车亏损一万元左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陈士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是增长很快的,比如碳酸锂、石墨价格都出现一个大幅度上涨。
碳酸锂原料价格一年涨10倍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是动力电池,电池占了新能源整车成本的大头,而其中的原材料碳酸锂又是电池的主要成分。某家位于江西宜春的碳酸锂原料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20年底开始,碳酸锂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
江西宜丰新能源材料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刘二龙:当时的价格基本维持在5万元每吨左右,但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现在已经涨到了50万元每吨。
碳酸锂价格的迅猛上涨,是因为上游有色金属锂原料的短缺造成的。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65%的锂原料需要进口。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的爆发式增长,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和锂盐生产国,锂资源供需矛盾逐渐加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陈士华:现在市场上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存在“一电难求”的情况,动力电池本身的优势产能在国内还是不足的。
专家同时指出,除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球芯片短缺等原因也是新能源汽车涨价的原因。
尽管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并没有因价格上涨而导致整体下滑,但从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还是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因此,如何破解原材料涨价,稳定产业链安全已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汽车工业产业链相对较长,因此增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已成为业内共识。
上汽通用五菱五菱事业部副总经理 周钘:通过强链补链,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全自主。
除了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外,专家建议,要加快国内锂资源勘探开发,保障原材料供应是解决供需矛盾的源头问题。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 陈斌: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原材料都在大幅度上涨,为了稳定价格,我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一些战略储备,国家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办法,平抑市场的物价。
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着眼于满足动力电池等生产需要,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辛国斌: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支持高效拆解、再生利用等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回收比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3、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 车企上调价格为哪般?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今天(1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同比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6.8万辆和33.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0倍和1.8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5万辆和25.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1-2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2万辆和76.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倍和1.5倍。市场占有率达到17.9%。
多家车企上调价格为哪般?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今年以来,不少新能源车企纷纷上调价格,这是怎么回事呢?
记者走访多家车企了解到,这一轮涨价,少则千元,多则上万元。进入3月份以来,已经有近20家新能源车企宣布涨价,涉及车型近40款。
新能源汽车销售人员:今年年初的新能源价格涨价,首先是都有涨幅,但是涨幅不一。我们也初步统计了一下,包括造车新势力,也包括中国品牌,包括合资品牌,包括进口品牌,都在涨价的范围之中,涨价幅度1%至10%不等。
通过走访汽车市场,记者了解到,这轮新能源车市涨价潮,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单纯的产品涨价,二是提高产品配置并调高价格。
原材料价格上涨 车企提价压力大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零部件生产商成本压力猛增,整车企业的提价压力也越来越大。某款新能源热销车型,因为高涨的成本压力,已出现价格倒挂的现象,也就是每卖出一台车亏损一万元左右。究竟是哪些原材料价格上涨迅速呢?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陈士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虽然增长非常快,但我们也看到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还是增长很快的,比如碳酸锂的价格,石墨等都出现大幅度上涨。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是动力电池,电池占了新能源整车成本的大头,而其中的原材料碳酸锂又是电池的主要成分。位于江西宜春的一家碳酸锂原料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20年底开始,碳酸锂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
宜丰新能源材料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刘二龙:当时的价格基本还是维持在5万元每吨左右,但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现在已经涨到了50万元每吨。
碳酸锂价格的迅猛上涨,是因为上游有色金属锂原料的短缺造成的。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65%的锂原料需要进口。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的爆发式增长,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和锂盐生产国,锂资源供需矛盾逐渐加剧。
专家同时指出,除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球芯片短缺等原因也是新能源汽车涨价的原因。
如何破解原材料涨价 稳定产业链安全?
采访中,多位专家指出,尽管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并没有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导致整体销量下滑。但从长期来看,还是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造成不小的影响。因此,如何破解原材料涨价,稳定产业链安全已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汽车工业产业链相对较长,因此增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已成为业内共识。除了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外,专家建议,要加快国内锂资源勘探开发,保障原材料供应是解决供需矛盾的源头问题。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 陈斌:为了稳定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我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一些战略储备、国家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办法,来平抑一下市场的物价。
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着眼于满足动力电池等生产需要,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辛国斌:同时,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支持高效拆解、再生利用等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回收比率和资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