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经历过高中三年的苦读,大学轻松的氛围会使学生自制力和学习动力有所下降。学校这一制度有其存在的道理。倘若自习时间不收学生手机,任其自行安排,恐怕大部分学生自习课都是玩手机度过。那么自习课的存在就没有必要了。课堂始终是课堂,高中上课不允许学生做学习以外的其它事情,大学也是一样的。只是学校不再强制监督你的学习,但原则上,上课时间就应该学习而不是玩手机,这一点毋庸置疑,不存在尊重与否的问题。
2、大学自习课上交手机有利无弊。大部分学生课后时间是不会学习的。而大学学习的知识难度较高。单纯的上课听讲很多人听不懂。自习课给予学生一个课后学习的时间和氛围。这件事情出发点其实是好的,学校非常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学习,何来不尊重一说。大学生不必过于张扬个性和自由。既来之,则安之。听从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生应尽的义务。
### 二、开学典礼1200名大学生为何要上交手机
1、10月10日,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举办开学典礼,1200名新生把手机放入旁边的纸箱认真听演讲。有老师称,此举目的是为让学生刚进入校门就能自我约束,培养自律意识,他们平时上课也都是这么做的。
2、对于这件事,学生甲:“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决定,这样能让我们同学认真地去听大会的演讲。”学生乙:“在别人演讲的时候不应该玩手机。”学生丙:“对于整个会场的纪律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3、学生丁:“有时候确实会有想玩的感觉,就是手机在旁边和手机在后面,你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当学生被问是否能克制自己时,学生回答:“嗯,能克制很多,但是也很想下课。”
4、类似事件——安徽高校一老师上课前要求学生上交手机:
5、近日,一则“安徽农业大学课堂上手机全上交”的消息引起热议。有学生反映,他的英语老师在上课前让所有学生把手机上交,放在第一排课桌上。
6、记者联系了事件的当事人,安徽农业大学英语老师刘老师,他告诉记者,由于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在低头玩手机,不能专心听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上周,他在2016级土木工程、茶文化与贸易专业的两个班分别进行了一次试验,在上公共英语课前让学生们把手机都交上来。“第一个班有两个孩子说自己没带手机,其余的都交了,另一个班50多名学生全都交了手机,都很配合。”
7、让刘老师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做法在网上被广泛传播并引起网友热议。刘老师告诉记者,他收学生手机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没想到引起了此番波澜。
8、“我比较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如果互动做不起来,上课效果就不好。”刘老师说,这一次的试验证明,把手机收起来,确实能提高教学效果,但网上的评论却让刘老师很受伤。虽然他认为自己的做法没有错,“但这个试验不一定继续做下去了。”
### 三、中小学生是否需要上交手机
1、从客观上讲,学校和老师为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已经想了不少办法,比如:设立一个专门的手机管理处,入校时学生先把手机放到里面,放学后再取出来,有需要的时候经过报备,可以取出来临时使用。
2、但在实际操作中你会发现,存在很大漏洞,很多学生手上的手机不止一部,上缴了一部还有两部、三部,根本不受影响。你跟他(她)讲纪律、谈理想?都破罐子破摔了,哪里有用啊,所以只好采取一些比较极端的手段,希望能够震慑住他们。
3、其实,在我看来,使用手机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问题。最近这几年受疫情影响,几乎所有学生都需要使用手机或者电脑来上课。按道理说,所有孩子的成绩都会受到影响了吧,可到了中考、高考时,高分学霸还是层出不穷。
4、归根结底,还是孩子们对待手机的态度的不同。
5、对于学霸型孩子来说,手机不过是一个辅助学习和联系亲友的工具,跟记课堂笔记的本子没有多大区别,加上自制力强,需要使用时就高效使用,用不到的时候就让它躺在一遍,然后继续学习,所以不管学校、老师会不会收手机,对他们一点影响都没有。
6、但那些沉溺手机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你会没收手机,他(她)会千方百计偷带手机进去,就算真的没办法把手机偷带进去,也会用自己的意念继续玩手机,上课时“身在曹营心在汉”,心思全在手机上。这样的情况,学习成绩自然好不了。
7、对于不听话的孩子,管理起来自然就会难很多,甚至不知道怎么管才好,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必要时都会采取一些“雷霆手段”。
### 四、在课堂上发现学生使用手机上不愿意上交手机如何处理
1、温和地沟通:可以采取温和、包容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询问他为什么要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并耐心听取他的回答。通过对话,建立起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关系有助于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解决。
2、确定规则:如果课堂使用手机是不被允许的规则,老师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一点,并强调规则的重要性。老师也应该说明违反规则将会产生的后果,比如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