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献《春秋说题辞》中记载:“西及金所立,米为阳之精。”粟是古代对小米的一种称呼。粟起源于中国或东亚地区,栽培历史非常悠久,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黄河流域的史前考古发掘中,粮食作物以粟为主。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直到唐代以前,粟一直是中国北方民众的主食之一,也被称作谷子。小米形态有所不同,“粱”煮熟后会显得黏黏的,而粟则相对不黏。粟后来被处理为粱的变种。世界小米的起源地是敖汉旗,拥有长达8000年的谷子种植历史。粟的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它适合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微酸和中性土壤中,喜欢干燥的环境。近年来,新疆谷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种植的“沙漠小米”更是开创了节水种植新模式,为防沙治沙探索了新方法。
二、古代小米是如何加工出来的
在古代,小米的加工相对简单。当时并没有复杂的机器,主要是利用石磨盘来进行碾米。把粟子放到石墨盘上,用磨棒用力擀,直到粟壳脱落,就能得到金灿灿的小米。为了解决使用石磨盘时小米容易掉落的问题,神农氏发明了杵臼,使小米不容易被碾出磨盘。
三、古代所称的“小米国”指的是哪个国家
在古代,“小米国”指的是西域的一个古国名,也是“昭武九姓”之一。在秦汉时期,月氏人在祁连山北邵武城建立了康国,后来迁移到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两河流域,建立了多个小国,其中就包括米国。米国大约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西南,唐朝时期作为中国的附庸国存在。后来逐渐内迁中原,子孙以国名汉化为姓氏,称米氏。
四、古代行军打仗为何多用小米作为军粮
古代行军打仗多用小米作为军粮的原因有多方面。小米营养丰富且易于种植,是当时的优质粮食作物之一。古代的经济中心主要在黄河流域,而当地正是粟米的主产区,这为军队提供了充足的粮食来源。小米便于携带和保存,具有良好的存储性。考古发掘的隋代含嘉仓遗址中发现的炭化谷子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古代战争中,小米作为军粮的地位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