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2.802亿部,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7%。照此计算,仅仅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就同比减少了约4500万部。品牌方面,即使是三星、苹果等第一季度的出货量也出现明显下滑。
众所周知的原因呀,过去这三年呀,谁都是不富裕了,企业和个人都是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元气了。俗话说的好,“有钱随便换,没钱就不换”,不愿意买新手机是因为没钱,导致的消费能力不足。
现在手机真的很耐用,各大手机厂商都在淘汰掉64g内存,基本上128g起步,在手机内存够用的前提下,大部分智能手机的使用寿命都很长,所以不会频繁换手机了。2、产能过剩了呀。
特别简单,人人都有了一堆手机,手机性能都过剩了。我国手机电子产品需求度在降低,智机占有率应该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人手一部手机已是常态。我们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手机,那现在手机太多了,买了就贬值,网上又卖不掉。每天这些个手机品牌太多了,功能上也基本都差不多了,再怎么买,一个人能几双手,回家看看,谁不是一堆手机,看着都难受。
都卖不动了,为什么手机厂商还在频发新机?
有网友发现,对于当下的手机厂家来说,已出现了三千万手机库存,包括两千万成品及一千万半成品和核心零部件,所以发新机成为了一种去库存的方式。若发布新机,那只需要将库存或换包装做零部件与系统的升级调整参数就能。包装出新一代的产品售卖,对于销费者而言,结果就是我们很难感觉到新一代手机对比老款有实质性的技术、产品和体验的突破。
而对手机销售渠道而言,新机的发售会有一段预热期,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手机品牌热度有所上涨,有些商家还会搞一波饥饿营销,告诉消费者可能新机买不到,而旧机性价比也挺高,以这样的销售手段来进一步刺激旧机消费,如果旧机实在卖不动,积压的库存手机也可以发回品牌商已更换为新型号的手机。
2、厂家频繁发行机,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用来测试消费者对产品的反应。
如果反应不良,就继续修改个别参数,升级产品,然后推出新产品继续发售。而新的这批单量不会太多,而是小量的去迭代,最终达到这库存的目的。所以无论是品牌商还是渠道上,他们的逻辑和商业模式都是很成熟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归根结底的还是在技术储备与突破上的不足。咱都应该也发现了,技术更新迭代总是停留在屏幕、摄像头、系统、服务等配置上的提升,真正实现用户场景体验的变革少之又少,这也是中国产业升级的一个困境。
二、中国移动为什么不生产手机
1、注:本文为作者原创(请勿转载),在百家首发
2、一、品牌手机的阵营少了中国移动的身影
3、每次去中国移动的营业厅办理业务,都会看到琳琅满目的柜台里陈列着各种品牌的手机,从几百块钱的低端到五六千元的高端,应有皆有。如果留意一下你会发现:在诸多品牌的手机中,看不到中国移动品牌的身影。中国移动为什么不生产自主品牌的手机呢?
4、在电商平台上搜索手机,弹出的列表中,排列在前面的系列包含了国内外的多款品牌,甚至还有沉寂已久最近才归来的诺基亚,但在主流阵营中却没有中国移动,当然也没有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
5、单独搜索“中国移动”的手机,显示了三款中低档的手机,如下图所示,价格有几百元的、一千多的,其性价比较高。其中的一千多元的4G手机,已推出两年了;目前市场上还未出新款的机型。这三款手机都是中国移动的技术专家参与相关研发工作,包括设计、部分开发等,再由代工厂生产。
6、注:为避免涉嫌广告,图中隐去了手机的型号、价格、电商名称等信息。
7、电信运营商和手机,两者谁都离不开谁,手机是移动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终端),无论是中国移动、电信或是联通,在实体营业厅的显眼位置布放的设施:除了业务办理台席外,就是陈列手机的展柜了。
8、在2G(即GSM,仅有语音和短信)时代,中国移动和手机销售的关系就已非常“亲密”,虽然自己不生产手机,但通过与手机厂商合作,在实体渠道(全国数万家的实体营业厅,包括自营的、合作的)展示和销售多种品牌和型号的手机,且通过话费补贴的形式吸引用户购买(即充话费送手机),这也激起了很多手机厂商与中国移动的合作热情。
9、在3G时代,中国移动更是迫切需要手机厂商的支持,因为当时所采用的TD-SCDMA技术很不成熟且缺乏商用经验(仅在中国使用),支持该通信制式的基带芯片本来就很少,支持TD-SCDMA的手机厂商就更少了。当时,中国移动还跟苹果(手机)公司进行了长期的多次谈判,以失败告终,最终被中国联通拔得头筹(中国联通和苹果合作### 手机产业内芯与软件的双驱动力
在现今的科技领域,无论是华为的手机还是小米的手机,内在均蕴藏了诸多自有产品,如云服务账号、应用商城及钱包等。这些“入口”产品不仅是吸引用户的手段,更是通过手机硬件推广应用软件的桥梁,从而牢牢捆绑住用户。而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软件与硬件的双重重要性。
#### 软件与系统的深度开发
手机行业在基于开源的Android代码基础上进行定制开发,并致力于其他底层软件的研发。这成为了行业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因为相较于硬件发展的局限,软件的发展潜力巨大。在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4G时代,手机的功能需求不断变化,对厂商的软件研发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那些满足不了用户需求的小公司逐渐被淘汰,而那些成功的企业如华为、小米等,都拥有强大的软件开发和迭代能力。
#### 硬件背后的软件力量
以中国移动为例,其曾推出过OPhone品牌手机,该手机内置了移动自有的业务产品。由于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来开发并兼容多种系统,最终因缺乏持续的投入和市场认可度而未能发挥其有效价值。这显示了即使是在硬件巨头背后,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 互联网公司的优势与挑战
小米科技等公司的成功,不仅仅是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手机研发和销售。其成功的背后是互联网公司的灵活运营模式、顶尖人才的技术支持以及员工持股等激励措施。这种模式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是难以复制的。电信运营商在转型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专注在业务转型上,提供优质低价的通信服务。
#### 国产手机厂商的“芯”病
关于国产手机厂商为何不研发芯片,除了技术门槛和人才短缺外,还与品牌的长远发展策略有关。苹果的成功自研芯片道路,曾被视为一个榜样。对于其他手机厂商来说,自研芯片的投入巨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是一个需要权衡的决策。而且,在基带等关键技术领域,需要与其他企业合作或购买相关专利,这也增加了研发的复杂性。
#### 国产企业的关系与沉默
在面对国际制裁时,华为作为国内领先的通信企业,其遭遇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其他国内企业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却选择沉默。这背后涉及到企业间的关系、利益以及某些“心知肚明”的事情。这也成为了国产手机厂商在研发道路上犹豫的一个因素。
无论是软件的深度开发还是硬件的芯片研发,都显示了科技行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策略是关键。在追求技术创新的也要注重用户体验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7、记得有个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善于算计的人,任何人在他的眼中都是小人!我想这应该是本土各大企业之间关系的最真实写照!他们都很聪明,都很会算计,而聪明又很会算计的他们都找到了通往“成功”的捷径,那就是踩着别人的尸体去登高!虽然华为被制裁这件事着实膈应人,但你们知道吗?当德州仪器、联发科广发邀请函邀请各大手机厂商选择取长补短联合研发芯片的时候,他们都选择了视而不见,从而导致了可以俯视高通的德州仪器退出了舞台,而联发科也被迫无奈选择了国外。而一众国产手机的置若罔闻也直接导致了高通做强做大,甚至封堵了后来者的出路!
8、研发芯片是一个持续投入且短时间不会有所回报的行业,除了资金持续的投入,你还需要大量的人才,就拿被业界称为“硅仙人”的Jim Keller(是苹果A系列的,AMD Zen系列以及特斯拉 FSD芯片的的奠基人),他的年薪虽然一直是个迷,但是根据民间传闻来看,起码也是千万美元年薪的级别!这样的人若是选择培养的话,对于企业而言也是沉重的负担,重点是他还有被挖走的可能!当然这里的可能还是出于委婉并没有给出肯定的结果,因为这在大家的心中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结果,若是本土企业中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我估计都不用等他成材,半路可能就会杀出一个程咬金!
9、挖人现象虽然很常见,就连苹果也经常出现员工被挖走的情况,但苹果毕竟根基庞大,若是换做其他中小型企业,人才的流失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而在我方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颇具潜力的企业都因此而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惋惜、同情,对于“友商”来说,根本就是个笑话!所以国产手机厂商对于研发芯片这件事,是能不碰就不碰,能避免就避免,万一避免不了的,我觉得大部分人会选择转型也不会碰这个东西!那么是否可以学苹果一样,融资,用其他投资者的钱来做这个事呢?呵呵,有这个想法的人估计都是太年轻了!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一个市场部的小领导从事工作还需要女员工懂人事,那要换做投资者岂不当成老祖宗供起来?最后我想说,国产手机厂商不碰芯片研发的本质原因,是本土企业太懂人情世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