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痴迷戏曲每天自学2小时

2023-04-17 20:34 浏览:586 评论:0 来源:淘给网   
核心摘要:4月17日,来自郑州工商学院大一学生武云鹏,从小受家人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自己学习戏曲,#00后对传统文化有多狂热# 在学校演出后收获了大学生戏迷,武云鹏称唱戏让自己更加自信,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在的目标是想在学校创建一个戏曲社团,让更多喜欢传统文化的同学,有一个交流之地。
00后大学生痴迷戏曲每天自学2小时
00后大学生痴迷戏曲每天自学2小时

4月17日,来自郑州工商学院大一学生武云鹏,从小受家人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自己学习戏曲,#00后对传统文化有多狂热# 在学校演出后收获了大学生戏迷,武云鹏称唱戏让自己更加自信,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在的目标是想在学校创建一个戏曲社团,让更多喜欢传统文化的同学,有一个交流之地。
 
戏曲自学入门基本知识
 
 【声腔】戏曲名词,某些戏曲剧种或剧中的腔调由于在音乐或演唱方式上具有较多的共同特点,一般把这些关系密切的剧种和腔调统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声腔的形成大抵是某些古老剧种流传各地,同当地剧种结合,或同各地语言、音乐结合产生支派的结果。如昆腔发展出北昆、川昆、湘昆等,汇合而成为昆腔的声腔系统。自明迄今,影响广泛的声腔有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等。
 
【四大声腔】1 明中叶流行的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等四个戏曲剧种的合称。这四个剧种对后来一些地方戏曲的兴起和演变有很大影响,后世称之为四大声腔。2清乾隆年间的四大声腔指南昆、北弋、东柳、西梆。3明代以来,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各自形成了影响广泛的声腔系统,现在一般称之为四大声腔。
 
 【脚色】传统戏曲中根据剧中任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而划分的人物类型。如一般男子称生或末,老年妇女称老旦等。各具表演上的不同特点。近代各戏曲剧种大都以生、旦、净、未、丑为基本类型,并各有分支,如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又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演员往往专演一种类型的脚色,因而形成各种专门行当。习惯上脚色同行当通用,如旦脚也称旦行。与“角色”通。
 
 【行当】 传统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如京剧有生、旦、净、丑四个总的行当,每个行当中又有细密的分支,如生行又分老生、小生、武生等。旧时还有专演举龙套的“流行”和专司武打的“武行。
 
 【生】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扮演男性人物。除元杂剧外,宋元南戏及明清传奇,都有这行脚色。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常是剧中的主要人物。此后各地方戏曲剧种中的生行,大都根据所扮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表演上各有特点。
 
【旦】传统戏曲脚色行当。扮演女性人物。大都根据所扮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划分为许多专行,如青衣、花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略)
 
【丑】“小花脸”、“三花脸”(略)
 
【唱念做打】见复习资料
 
【闲情偶寄】见前
 
【吴江派】】明末戏曲流派,一些戏曲作家在格律上拥护沈璟的主张,模仿他的风格,被称为“吴江派”
 
【临川派】明末戏曲流派,有些戏曲作家模拟汤显祖的文词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
 
 五、清代“乱弹”与京剧产生
 
(一)“花部”与“雅部”
 
“雅部”:戏曲名词,清朝士大夫称昆山腔为雅部。
 
“花部”戏曲名词,清朝士大夫称昆腔以外的剧种为“花部”
 
乱弹:民间俗腔、俗戏统称乱弹。
 
“乱弹”种种
 
①高腔:
 
是明代弋阳腔,青阳腔,太平腔等民间俗腔的直接后继,曲牌自由,一唱众和,金鼓喧阗。流传,长江流域及西南
 
②梆子
 
流传西部北部地区,用硬木梆子作打击乐器以按节拍的剧种的统称。
 
③皮黄腔: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的合称。西皮来自陕西,二黄来自安徽 
 
(二)四大徽班进京
 
安庆色艺最优《扬州画舫录》 花雅之争
 
高腔(弋腔,京腔)与昆腔之争
 
秦腔(魏长生)
 
京秦合流,昆腔衰落
 
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
 
京剧吸收诸腔(京、秦、昆等),开创中国戏曲的演员时代
 
(三)京剧
 
唱腔为西皮和二黄  ,西皮活泼刚劲,奔腾豪放,长于表现激昂欢快之情。二黄苍凉深遂,凝重沉稳,适宜抒发悲愤抑郁之情
 
流派:
 
梅派、程派(砚秋)、荀慧生(派)、尚派(小云)
 
余派(余叔岩),言派(菊朋)高派(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 周信芳)谭派(富英)杨派(宝森)奚派(啸伯)
 
伴奏:
 
文场 京胡、二胡、月琴、三弦以及(笛、笙、唢呐)
 
武场:板鼓、大锣、小锣、铙钹
 
演员:
 
第一代:程长庚(工皮黄老生,擅昆腔  四大徽班总领,京剧鼻祖
 
)、余三胜、张二奎、(老生三杰)老三鼎甲
 
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老生新三杰)新三鼎甲
 
前四大须生:余叔岩:空城计的《搜孤救孤》
 
言菊明:“卧龙吊孝”“让徐州”
 
高庆奎:“道遥津”“哭秦庭”
 
马连良:“甘露寺”、“借东风”、“四进士”、“十老安刘”
 
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南麒白马:周信芳和马连良 周信芳作品:“徐策跑城”“四进士”“追韩信”
 
“最终形成并独立于世界戏剧之林得益于旦角。”
 
四大名旦:
 
梅兰芳(1894-1961) “宇宙锋,贵妃醉酒” 美的化身,质扑中见华贵,端庄中含俏丽。
 
程砚秋 “青霜剑”“荒山泪”“春闺梦”  脑后音
 
荀慧生  “玉堂春”“钗头凤”  柔美
 
尚小云  “二进宫”“昭君出塞”“梁红玉” 铁嗓钢喉
 
京剧对传统戏曲的发展贡献
 
①以演员为中心。
 
②使用“板腔自由体”演唱,突破曲牌联套林”的音乐
 
③创造了一整套程式化表演方法,使演员的流动,技艺的传递更加迅捷。
 
④大众化品格
 
 六、中国地方戏
 
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
 
五大声腔系统
 
昆山腔:略
 
弋阳腔:江西弋阳,长江流域,一唱众和。赣剧,川剧,湘剧
 
柳子腔:发源山东,歌谣小曲基础上形成。花鼓戏,江西采茶戏,黄梅戏,越剧。
 
梆子腔:发源陕西一带,以梆为板,音调粗犷激越。秦腔、晋剧、上党梆子、河北梆子,河南豫剧。
 
皮黄调:西皮二黄之结合,开创了板腔体戏剧的历史,剧种有汉剧,京剧,桂剧,粤剧
 
主要地方剧种:
 
①北昆:又叫“高阳昆腔”“思凡”,“游园惊梦”“李慧娘”
 
②评剧:形成于唐山,蹦蹦戏“杨三姐告状”“花为媒”
 
③黄梅戏:湖北黄梅采茶调为主要源头,形成于安徽安庆“天仙配”“女驸马”  严凤英,王少舫,马兰
 
④越剧:女扮男装,《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 袁雪芬、傅全香
 
⑤豫剧:又称“河南梆子”,开封,穆桂英挂帅,花木兰,刘胡兰。演员 常香玉等
 
⑥川剧:以高腔为主,“拉郎配”“乔老爷奇遇”“易胆大”
 
⑦粤剧:“仕林祭塔 ”“苏武牧羊”“关汉卿”  红线女
 
⑧花鼓戏:“刘海砍樵”
 
其它: 昆剧  “十五贯”
 
淮剧  “金龙与蜉蝣”
 
七、近代戏曲改革思潮
 
1、黄燮清等人与太平天国时的戏曲传作,戏曲革新反映新思想
 
黄燮清:《帝女花》
 
《   桃溪雪》写美女吴绛雪
 
范元亨:《空山梦》
 
2、梁启超
 
《劫灰梦》、《新罗马》《侠情记》故戏剧者,一有声有色之小说也
 
欲新一国之民,必先新一国之小说
 
3、戏剧改良运动
 
1904年,陈去病,柳亚子,汪笑侬,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正式打出“戏剧革命”大旗,为资产阶级革命服务。改良戏曲,辅导教育:
 
京派与海派
 
京派:讲究艺术规格,重视唱念做打的艺术表演的基本功,多喜上演传统剧目,著名演员有程长庚,谭鑫培等。海派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戏剧改良运动”,上演一些针贬现实的时事剧,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表演艺术上注重革新和创造,敢于突破传统艺术规范,借鉴吸收新的表演技巧。著名演员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润,盖叫天等。
 
汪笑侬京剧改革
 
《党人碑》 据丘园传奇改编
 
《哭祖庙》三国演义故事
 
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艺术上也有创新。被视为京剧改良的开山鼻祖,“中国第一戏剧改良家”
 
简答题
 
生旦净丑   唱念做打
 
四大徽班   皮黄  西皮  二黄
 
王国维  吴梅  宋元戏曲考
 
程式:在创作实践中,将众多的形式材料作一定的组织和提炼,规约成种种套式,供不同作品在编创时选择和套用,这就是程式。
 
戏曲表演的艺术特点
 
(1)写意的表现手法:时空虚拟、表演虚拟如“拜月亭记”“秋江 ” 以虚代实 想象
 
(2)严格的表演程式
 
表演与妆扮的程式
 
文词与音乐的程式
 
“大程式守脚色“与”小动作出人物“
 
(3)夸张的艺术形象
 
脸谱、髯口、哭笑
 
(4)脚色行当
 
(5)歌舞表演唱念做打。
(责任编辑:小淘)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