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7成大学生自认受到网络暴力影响
@微博管理员 26日发布公告称,关于网上热议的寻亲男孩刘某遭受私信网暴事件,站方对1月1日至24日凌晨,他人通过微博发送给刘学州的私信进行了数据排查,并通过图表展现不同日期当事人接收私信数量的比例情况。
通过排查,站方决定对1000余名在此期间发送私信用户暂停私信功能,如有异议可进行申诉。
此前报道: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被指身亡,此前留遗书称遭网暴“结束一生”
“阳光照在海面,我也归于大海。从这里结束自己的一生,也带走了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1月24日0点02分,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发微博长文,文中疑似有自杀倾向,引起众多网友关注。该微博长文下,刘学州定位显示在三亚。
针对此事,24日2时许,三亚市公安局一名接警人员告诉澎湃新闻,此前他们已经接到相关报警,已去处理,其他情况暂不清楚。同日,有多名网友在刘学州的微博下称已报警,希望他平安无事。
24日2时许,澎湃新闻多次致电刘学州,电话均被挂断,无回应。
凌晨2点过,刘学州的舅妈柴某对媒体说:“刘学州在三亚海边吃了药,被好心人发现后,正在医院紧急抢救。”之后,柴某称,凌晨4点过,刘学州经抢救无效死亡。
24日凌晨,刘学州在微博发布疑似遗书的帖文称,自己出生时被父母卖掉做彩礼,4岁养父母双亡,曾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寻亲男孩被二次遗弃”等这些标签是他最真实的经历。
文中,刘学州称,他寻亲成功后,因在网上公开自己被生母拉黑的截图、被“一些颠倒黑白的人说要求买房子”等经历,遭到众多网友的网络暴力。他想“也归于大海,在这里结束自己的一生”。
澎湃新闻注意到,1月21日,曾有网友在刘学州的微博评论区留言质疑刘学州,称刘学州是在利用寻亲给自己炒作、立人设,刘学州的行为是利用网友的善良博取同情心。对此,刘学州在微博评论留言称,“诽谤是违法的,保留证据了”。
24日凌晨,刘学州发布该文后,众多网友留言表示赶快报警。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21年12月6日,刘学州在网上发布寻亲视频。视频中,他自称来自河北邢台,2004年到2006年之间出生,由于父母是未婚时生下他,在他三个月大时,养父母从山西大同一家饭店将他买来。
2021年12月15日,山西临汾警方通过DNA比对找到了刘学州的亲生父亲。2021年12月27日,刘学州在石家庄见到了生父丁某。2022年1月初,刘学州又前往内蒙古见到生母。刘学州称,养父母因烟花爆炸去世之后,4岁的他随姥姥姥爷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也会给予抚养费用。如今,他在河北一所专科学校读书,平时会兼职打工,虽然辛苦,但基本可以供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需。17岁的他网络寻亲成功后,自称因住房问题被生母拉黑。
1月18日,刘学州在微博上发声,“我找他们要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家有错吗?”1月19日,刘学州再次在微博上称,将起诉其亲生父母。当晚,刘学州告诉澎湃新闻,他正在为起诉生父母做相应的法律程序上的准备。这段时间他住在自己租的房间里,下一步计划报警,希望司法机关对其亲生父母进行刑事追诉,“希望能以拐卖儿童罪和遗弃罪提起公诉”。
你印象中的新青年是什么样子?从2015年至今,《中国青年报》校媒版每期刊出校园调查,至今已发布新青年调查报道180余篇。
在过去的1年中,我们将目标瞄准00后。他们的身上有哪些特质?他们对社会生活、消费习惯、学习工作有怎样独特的观点?这份属于00后的年终盘点,为你打开——
受访大学生期待两会议案提案为青年发展赋能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0.4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关注全国两会。他们不仅对个人发展、婚恋健康、就业创业等议题兴趣浓厚,也强烈关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媒介素养等宏大社会议题。
近九成受访大学生反对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病毒溯源工作计划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6.9%的受访大学生对第二阶段溯源计划持反对意见。72.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溯源工作要本着科学原则,按科学规则推动。受访大学生认为,这场全球抗疫中,没有任何人可以独善其身,携手抗击病毒才是不二选择。
近八成受访大学生愿为家乡方言代言
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92.11%被调查大学生会说方言,84.77%被调查者会使用“方言梗”。东北话、四川话、广东话在“最受欢迎的方言”排行榜中位列前三。方言作为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深厚的文化根基,通过青年的创意表达,在网络的沃土得到发展和传承。
超九成受访大学生认可党史学习教育深远意义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92.01%受访大学生会较多地主动学习、研读党史。近七成受访大学生喜爱的党史教育形式为观赏型,如《觉醒年代》《山海情》类相关影视剧推广等。
大学生的思政关键词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受访大学生对思政课整体评价较高,平均分数为4.345分(总分为5分)。思政课促进00后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他们认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激扬青春梦想”,要“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读书”。
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69.86%受访大学生因害怕社交场面变得尴尬而“社恐”;52.65%受访大学生表示害怕自己说错话。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建议青年,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害怕犯错、没面子,不要担心自己的举止不完美。
超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匿名社交存在风险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90.69%受访者认为匿名社交存在一定风险。有网友将实名社交软件比作“精修版自己”的展览版,将匿名社交app看成与他人分享真实生活的共享屏,但是匿名社交作为刚开启的秘密花园,仍然荆棘丛生。
超七成受访大学生自认受到网络暴力影响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8.44%受访者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群人凑热闹所产生的非理性行为。86.07%受访大学生希望对青少年从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增强独立思考和理性表达能力。
近九成大学生期待新兴运动课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9.63%受访大学生期待学校开设又潮又酷的新兴体育课程。有助于锻炼身体、掌握运动技能(33.58%),新型运动形式激发大学生参与、增加运动人口(24.24%)是大学生从新兴运动中得到的收获。
超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很重要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受访大学生认为,便利的运动场地(70.78%)、专业的运动指导(56.04%)、来自外界的督促(48.31%)等,能够提高他们的运动积极性。
省钱有方,“抠抠族”引领“新节俭主义”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4.61%的受访大学生都有过“薅羊毛”的经历,甚至因此而感到一种特别的快乐。消费不盲目追求价格,注重性价比和消费体验,这代表当下大学生务实、理性的消费观。
近八成受访大学生愿意支持国货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79.83%受访大学生愿意支持国货,对国产品牌发展怀有期待。这既是青年的理性选择,亦是感情流露。
兴趣圈消费涌上受访大学生的账单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3.02%被调查者会因收获喜悦和内心满足,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消费,可以实现梦想与心理诉求(46.20%)、获得实体产品(44.76%)。值得一提的是,95.26%受访大学生认为,为小众爱好花钱是值得的。
超八成受访大学生支持高校开设理财课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2.66%受访者表示支持大学开设理财课程。75.15%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培养自己的投资理财意识、方法十分重要;66.67%受访者表示大学生应以学习建立理财意识为主,并适当加以实践。
近八成受访大学生有网购不实用物品的经历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对买回来用不到的东西,有50.13%的受访者选择放在角落“吃灰”。回顾自己买不实用的东西时的心态,68.77%的受访者认为是“心血来潮”,19.22%的受访者是为了优惠而凑单。
超八成受访大学生看好国产影视剧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受访者主要因为贴近生活有共鸣(63.14%)、影视作品本身质量高(51.72%)、具有社会关照意识和人文关怀(51.47%)而喜欢国产剧。受访者希望国产影视剧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社会生活,刻画社会现实。
超八成受访青年享受弹幕文化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1.34%受访者观看视频内容时经常选择开启弹幕,最受欢迎的弹幕形式为“字幕君”等功能性弹幕(73.07%),其次是“吐槽”“造梗”等互动型(57.40%)、评论型(45.32%)、狂欢型(38.59%)。
“玩梗”能成为社交“快捷键”吗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72.48%的受访者愿意主动“玩梗”;26.61%表示“顺其自然”。青年热衷于“玩梗”的原因包括:利于语言表达更有趣(75.71%),方便与朋友交流(47.78%)。
受访00后向往在职场中乘风破浪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50.58%受访者重视个人成长速度,公司创新力、薪资待遇、晋升机制、工作自主性等也是受访大学生较为在意的择业标准。
近七成受访大学生考虑过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8.43%的受访大学生毕业后可能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其中13.87%意愿强烈,认为这一城市群将成为飞速发展的经济圈。在受访大学生眼里,粤港澳大湾区年轻、有活力、同龄人多,是年轻人一起奋斗的地方。
七成受访大学生对新兴职业兴趣浓厚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新兴职业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工作更自由(77.34%)、可以将兴趣作为职业发展方向(76.59%),此外,岗位缺口大、人才需求量多(43.14%)和薪酬待遇好(41.64%)也是新兴职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