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董事长自曝订机票不买头等舱 万科会倒闭吗?

2022-02-13 10:46 浏览:384 评论:0 来源:淘给网   
核心摘要:【万科董事长自曝订机票不买头等舱,万科会是最后倒下的房企。】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企业,万科董事长郁亮最新的一份内部发言透露,现在自己订机票不买头等舱,而出行的航班也都是选最便宜的。一份名为《郁亮在万科2022年会上的总结发言》于2月11日夜间流出。第一财经记者获悉,这是郁亮在2月9日万科内部召开的主题为“敢拼才会赢”的年会上的讲话稿。这一次,他不再将房地产行业称作“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而是直接喊出了“黑铁时代”。
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企业,万科董事长郁亮最新的一份内部发言透露,现在自己订机票不买头等舱,而出行的航班也都是选最便宜的。
万科董事长自曝订机票不买头等舱
万科(000002)董事长郁亮最新的一份内部发言,再一次重新定义了当下房地产所属的阶段。
 
一份名为《郁亮在万科2022年会上的总结发言》于2月11日夜间流出。第一财经记者获悉,这是郁亮在2月9日万科内部召开的主题为“敢拼才会赢”的年会上的讲话稿。这一次,他不再将房地产行业称作“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而是直接喊出了“黑铁时代”。
 
郁亮称,2022年是万科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一年。万科常说五位一体变革,具体就是通过机制、文化把战略、组织、人串在一起。
 
针对房地产行业今年的走势,郁亮表示,第一个特征是进入缩表出清阶段,缩表出清就是去金融化。“今年是背水一战的一年,就是要么死、要么活,没有中间状态。能解决过去累积下来的包袱就有开始新征程的机会,包袱甩不掉就活不下去。”
 
在郁亮看来,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行业新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解决老百姓居住问题;三个基本点分别是房住不炒、租购并举和人—地—房的匹配。在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外,还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市场分化会越来越明显,二是行业规模开始萎缩。
 
面对重大变化,万科也要做相应改变。比如投资方面,需要更高质量的投资,要由过去均匀、分散式的投资转为向市场表现更好、团队操盘能力得到证明的地方集约化投资。如果有些地方确实做不好,可能就要整建制撤销,收回番号。面对的项目越来越复杂,但越是复杂局面越要坚守各项纪律。
 
机制方面,郁亮表示,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足够的金钱激励,我们无法给出超过别人的金钱激励,而且只为了金钱激励的人也不适合在黑铁时代的行业中工作。万科能提供的机制是事业的舞台、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单纯的给钱。
 
在组织方面,郁亮谈到四点。一是要将类似投拓、产品团队进行一盘棋建设,面对激烈竞争,要集中资源和精力。二是面对业务此消彼长,必然要伴随着组织适配调整。三是行业到了黑铁时代,公司的收入、福利、补贴等都要建立新的锚定点,与黑铁时代相适应。四是在10%左右微利的行业现状下,万科要进行流程再造,层层转包的方式不再可行。
 
在这次会议上,郁亮再度重申“节衣缩食、战时氛围”。他谈到,首先万科是在背水一战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一切工作都围绕打仗进行,围绕止跌回稳提升、缩表出清和“长肌肉”三项主要任务展开,与之无关的工作都放在次要位置。第二,要强绩效。只能以输赢论英雄,只能从打赢仗的队伍里选拔干部。第三,管理人员都要全部下沉,身先士卒。第四,在文化方面一定要纪律严明。纪律严明不只是令行禁止的问题,包括投资纪律、各项底线纪律都要牢牢坚守。第五,省吃俭用、减少浪费、营造节表缩食的战时氛围。
 
为了有效营造万科上下的“节衣缩食、战时氛围”,郁亮自曝:“我助理给我订机票的时候是不会买头等舱的,如果有时间接近的航班也会哪班便宜买哪班,能省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传达的信号很重要。”
 
附讲话正文:
 
《郁亮在万科集团2022年会上的总结发言》
 
2022年是集团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一年,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大家对这个问题认识理解还不够全面。万科常说五位一体变革,即战略—机制—文化—组织—人,具体就是从战略到组织再到人这三件事,通过机制、文化把战略、组织、人串在一起。我先从这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在战略方面
 
外部环境的第一个特征是行业进入缩表出清阶段。对房地产业来说,缩表出清就是去金融化。国家不允许房地产占用过多金融资源,也不能允许居民因买房背负了高额的债务负担,因为这些金融资源没有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去金融化是一个心然的趋势,也是痛苦的过程。好比刚开始给你吃糖感觉很好,但吃多之后,堆积脂肪,等到戒糖的时候就会很痛苦。这个时候已经严重依赖,没有糖吃就会萎靡不振。
 
今年是背水一战的一年,如何理解背水一战?就是要么死、要么活,没有中间状态。能解决过去累积下来的包袱就有开始新征程的机会,包袱甩不掉就活不下去。刚才的报告通过日本的案例已经告诉我们不要再心存幻想,必须要快速、坚决出清。缩表出清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场生死之战。
 
外部环境另一个输出是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行业新发展模式。预判下来,新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解决老百姓居住问题。三个基本点,或三个基本抓手,分别是房住不炒、租购并举和人—地—房的匹配。房住不炒其实是“房住”和“不炒”两个方面。对“房子是用来住的”这个方面,要切实解决居民的合理居住需求。“不炒”是指尽管可能会放开部分购房限制,但还是不允许炒的,涨幅限制还会保留,政府也有如税收或限制出让等方式管控投资投机。尽管“房住”可能会释放一些需求,但今天还有这么大量的需求吗?去年买万科房子的客户年龄又推迟了两岁,而且随着需求不断被满足,总量也在不断变小。二是租购并举。租购并举固然对租赁住房是机会,但也意味着刚需购房者可以在“租”和“购”之间做选择,会分流买房子的需求。且即使租房需求增多也对冲不了开发业务卖房子规模的下降。同时,中国很多中小城市房子便宜,供应又多。它们不需要发展租赁。三是人、地、房之间的匹配关系可能改变。以前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和人口的分布是不匹配的,人口流入的城市供应普遍不够,地与房之间的关系也不匹配。比如深圳过往只有大概20%左右的住宅用地指标,而国外普遍是40%左右。在新发展模式中,人—地—房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有所改善。核心、主要城市的住房供应会增加,过去一些出于限购等原因未被满足的改善需求未来有释放的可能。但大家要适应行业回归民生属性这个现实,不要指望价格上涨。
 
在上述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外,还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市场分化会越来越明显,二是行业规模开始萎缩。面对重大变化,我们也要做相应改变。比加投资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考,面对市场分化萎缩、利润非常有限的时候,我们需要更高质量的投资,要由过去均匀、分散式的投资转为向市场表现更好、团队操盘能力得到证明的地方集约化投资。如果有些地方确实做不好,可能就要整建制撤销,收回番号。我们面对的项目越来越复杂,越是复杂局面越要坚守各项纪律。
 
二、组织方面
 
我们的组织面对市场萎缩后更加白热化的竞争,大家都想活下去,都会全力以赴,我们靠什么赢?首先是我们如何一盘棋建设?原来西北区域专门在上海设立一个办事处招聘高能级人才。今天拉通来看,各区域真的需要建设那么多的产品线,那么多产品负责人吗?今天看到张海介绍投资地图,我们还需要每个公司单独建立一支投拓团队专门负责研究城市吗?大家对宏观政策理解能超过刚才的报告吗?况且我们还有外部专业教授在协助研究。类似投拓、产品团队都要一盘棋建设,面对激烈竞争,我们没有那么多资源和精力分散发力。
 
其次,面对业务的此消彼长,我们组织如何适配。传统的开发业务在萎缩,组织面对业务规模萎缩的局面却只回应做加法。经营性业务要"长”,我同意;开发业务中6-8级的复杂项目要“长”,我也同意。但“消”的部分呢?没有人提出在我们传统业务萎缩的情况下,与“长”对应的“消”如何解决。该“长的可以“长”,而且必须要“长”,但该“消”的也要“消”。我再举首席客户官例子,刚开始每个单位设一位首席客户官,集团共65位首席客户官。现在精简到14个人,虽然人数大大减少但从专题报告质量来看,比65个人好得多,因为更专业了。14个人更容易配合了,更容易开会讨论问题了。此前多出来的51位同事被分解到了其它部门中,也就是说我们做一个事情招一些人来,后来虽然不合适、或者有调整但也还留在这里,所以业务的此消彼长必然件随着组织适配调整。
 
第三个问题,面对行业到了黑铁时代,我们怎么找到新的锚定点?我们薪酬体系建立什么新的锚定点,我们还是锚定在黄金时代的体系吗?刚才解冻、祝总都提到,今年大家的收入肯定是大幅下调。当然组织的锚定点,大家不要以为只是收入,这个新的锚定点,我们方方面面都要建立新的锚定点,我们的福利、补贴等等,要跟黑铁时代相适应。我们是从黄金时代过来的,今天心须在这个时点上,一步到位建立新的锚定点之后再出发,否则摆脱不了黄全时代的惯性。
 
第四个问题,是面对已经是10%左右微利的行业,我们在流程方面要不要再造?我还是举一个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我参观比亚迪,王传福说他除了轮胎跟玻璃不生产,别的都自己生产,我说汽车部件都很成熟,可以拿来用。但后来发现这还是黄金时代思维,找各个零配件厂家,就能把车拼起来。他说郁总每个部品都有厂家,每个厂家都要赚10%的利润,拼起来我们怎么赚钱?房地产过去每个环节都可以外包,每个环节外包出去之后我们还能赚钱,今天还能做到吗?所有的工作都假手于人,每个人都要赚10%,我们肯定没钱赚,所以我们要流程再造。对开发经营本部的印象深的是买手机制里面关于木地板基材的案例。所以我们二传手文化动不动请外面发包做一个,昨天说工地围板一拆除20、30万正常。我们今天黑铁时代了,我们自己不干谁干?我们现在很多用成本加成方式的收费模式都会被颠覆掉,我们过去的大手大脚、做二传手、假手于人,层层转包的方式一定是不可行的。对组织来说,以上四点是我们面对变化可能需要调整的工作。
 
三、人的方面
 
说完了战略和组织我再说人的方面,其实组织也就是人的问题。这两天、包括平时我听到过很多人抱怨一个问题,那就是说我们没有能人,希望最好有超人。我想问我们是谁?我们不干谁来干?如果真有能人、超人还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幻想请超人来是不可能的,在集团目标行动沟通会上我讲了六个人的例子大家还记得吗?何国培说,自己只是把人人都想到,但却没有完全做到的事情全部做到而已,如每天早餐时间在餐厅倾听客户声音,客户离店时给客户一个特殊礼物让人惊喜。芜湖公司的项目经理李斌也是普通人,一年300多天坚持下工地,没事也要去工地转一转、看一看,换来十年没有工地事故,没有群诉。这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重庆唯家的邓琪琦是如何一年卖出293套房子的?她能将每位成交的客户都交成朋友,让已成交客户帮她推荐房子。物业安全员转做朴邻的房以红是如何成为百万销冠的?虽然已经不做安全员,但每天固定时间在门岗站岗,在园区里面转,从来不会在朴邻办公室等客人上门。这些例子让我们思考我们今天缺少的,到底是所谓的能力还是将工作做好的态度?
 
我尤其痛恨用照片去签到证明自己下过工地的项目经理,我建议各个区城BG一经发现立刻严肃处理(直换开除),万科宁愿让工地关门也不允许这样的项目经理存在,再有能力也不是万科需要的人。今天我们确实有一些公司没有做好,但万科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房地产,我们在1—5级的项目上并不是没有人,而是缺乏做好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
 
四、机制方面
 
刚刚说了战略、组织、人,现在谈谈机制。很多人提到机制就只能想到给足够的激励比如金钱激励。我们现在处在“黑铁时代”的环境中还能给那么多钱吗?社会上有很多热门行业,比如元字宙、游戏、能源等,这些行业更容易通过用金钱激励去找到合适的人,而我们的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这个出价能力了,我们无法给出超过别人的金钱激励,而且只为了金钱激励的人也不适合在黑铁时代的行业中工作。万科能提供的机制是事业的舞台、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单纯的给钱。
 
五、文化方面
 
再说文化,当前毫无疑问最主要的八个字就是——“节衣缩食、战时氛围”,我想特别强调几点。
 
第一,我们是在背水一战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一切工作都围绕打仗进行,围绕跌回稳提升、缩表出清和“长肌肉”三项主要任务展开,与之无关的工作都可以放一放,放在次要位置。我们的所有资源,包括组织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都要向这三大任务调配。比如最近探讨培训方面的问题,培训是一项持续性工作,但在今年大规模、长时间、集中式为了长期发展的培训可能不合适,但为了打仗,组织的类似黄埔军校式的短期培训是可以的。
 
所以大家要明白,既然是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我们的所有工作一定要聚焦在三大任务上。
 
第二,要强绩效。只能以输赢论英雄,只能从打赢仗的队伍里面选拔干部。我看到一些销冠还做得不错,也很能干,但他们为什么没在更高的岗位、更大的平台发挥作用?是不是因为这些岗位已经不需要优秀的人了?
 
第三,管理人员都要全部下沉,身先士卒。现在集团已经取消了原集团合伙人的层级,所有原集团合伙人全部下沉到所在单位。张海报告中说的一级带着一级干就是要下沉。如果你作为总经理不下项目现场,不亲自去了解情况,只坐办公室那是肯定是不合格。在强绩效面前,管理人员如果不能身先士卒,不能主动沉下去是很有问题的。包括祝总、张海和朱保全的分工协作安排,也是一种下沉,让祝总能够更多下沉到集团缩表出清的重要任务上去。
 
第四,在文化方面一定要纪律严明。大仗、恶仗面前,即使有再好的武器,纪律涣散也是打不赢仗的。纪律严明不只是令行禁止的问题,包括投资纪律、各项底线纪律都要牢牢坚守。
 
第五,省吃俭用、减少浪费、营造节表缩食的战时氛围。总部之前向集团全体发出的倡导各个地方没有落实。我助理给我定机票的时候是不会买头等舱的,如果有时间接近的航班也会哪班便宜买哪班,能省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传达的信号很重要。如果我们的管理层不能带头身先士卒做榜样的话。那么传达的信号就会大打折扣,又如何去要求员工呢?关于营造节表缩食战时氛围请各单位自己落实,要让大家感受到大战氛围和过去不一样。
 
今天年会的主题是“敢拼就会赢”,我最后总结四句话。
 
第一,敢不敢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选择的余地吗?敢打还有一丝打胜的机会,但不敢打的结果肯定是失败,所以这个问题我们是没有选择的。只有敢打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第二,会不会打?很多时候我们说不会打,但不打就永远不会,只有打了才有可能会,这一点我们同样没有选择。比如我们听了邓琪琦、房以红的例子就学会如何成为销冠了吗?还要学她的方法和精神,并且只有通过行动去做,这项工作才能够提高。在打的过程中学会,不打永远学不会。今天万科这么庞大的队伍中一定有人会打,如果真有那么多空白点还没人会打,说实话我们早就活不下去了。
 
第三,非常重要的就是愿不愿意合伙打。如何理解合伙打?就是有人进攻,有人要掩护,甚至为了阻击进击的敌人在掩护时牺牲。愿不愿意合伙打,意味着如果我们不愿意就挨打,就会失败。作为后援部队如果支持前线打赢,就能一起分享胜利的果实。比如说投资,市场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每个操作团队能力相差也很大,今天已经没有那么多力量和资源可以分散,所以我们必须合伙打。比如泊寓业务,如果开发BG不帮助建立政府关系,公寓BU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和队伍。管家服务等方面,物业BG如果不帮他建立培训体系,完全靠自己可能费钱不讨好。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说某某比我们好,谁能和上海市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是万科。我们有很多的资源,整个集团的力量聚合在一起,万科就很强大。但如果人人都要做老大,各管一摊、各搞一套导致力量分散,那我们就无法打赢。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问题,能不能打得特别好。我们打赢这一仗,赢得下个春天,要以“特别好”为标准要求自己才可以。否则如果不能做到特别好,只是奄奄一息有什么意思?什么叫特别好?
 
三个要求——做专业高手、全能冠军、长跑胜将。做专业高手告诉我们不能满足于做业余的好手,我们不要和自己过去比较,也不要同兄弟比较,而要与行业中的标杆比较。如果你已经成为行业标杆应该与更卓越目标比较。
 
十年前马拉松水平还不高的时候,跑进三小时就是很不错的成绩。那时候第一批能跑进三小时的人都觉得自己很牛,但过几年就不是了,因为这个成绩已经被其他人颠覆了,所以我们要成为专业高手才可以做到特别好。
 
二是做全能冠军。靠一招鲜吃天下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要开发、经营、服务并重,这也是万科新的铁人三项。只会跑马拉松还不行,我们还需要游泳、单车都要好,必须要做全能冠军。因为只有做全能冠军才能盈利,过往一样分开做单项是无法赚钱的。
 
三是做长跑胜将。长期坚持、长期坚守做正确的事,不违反纪律,才能够让我们打得特别好。
 
如果我们敢打、会打、愿意合伙打,我们就会赢,而且会赢得特别好。以上就是我在本次集团年会的总结发言,谢谢大家。
 
万科会倒闭吗?
 
最近万科跌跌不休,大家也一直看衰,让人觉得随时会倒闭一样,这可是万亿的大企业,年赚400亿啊,而且前段时间刚发的转债,那利率就3%多不到4%,平常我们贷款能有这条件?这就是送钱啊,以不到4%的钱做至少10%以上的收益的生意,倒闭想多了吧,市场上能有这个利率的不多,个个都是大哥大,其实这已经给我们提示了,这世界有无数面,只不过我们看的是坏的一面,就算最悲惨的是出现了,也就是目前3000亿市值,年赚400亿,算一下也有13%以上的收益,加上分红4%,接近20%还不满意吗?更何况还没算账面上的钱呢?你去问万科的管理人,3000亿买,他们肯吗?肯定不肯,最近还在回购。管理层如此看好,我们如此看衰,真是不知谁对谁错,理性的想,管理层肯定比我们这些嘴强王者靠谱吧。同时也让我反思,进的早跟看错一样,不过分险和机会同在,看大家各自的体系如何看待机会和分险。
 
3年时间从白银到黑铁,有多少房企能“活下去”?
 
2018年秋,万科郁亮喊出地产白银时代,并表示万科要努力“活下去”。2022年春,郁亮表示地产来到黑铁时代,倡议全体“节衣缩食”。
 
一份名为《郁亮在万科2022年会上的总结发言》于2月11日夜间流出。这是郁亮在2月9日万科内部召开的主题为“敢拼才会赢”的年会上的讲话稿。这一次,他将房地产行业称作“黑铁时代”。
 
郁亮称,2022年是万科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一年,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针对房地产行业今年的走势,郁亮表示,第一个特征是进入缩表出清阶段,缩表出清就是去金融化。国家不允许房地产占用过多金融资源,也不能允许居民因买房背负了高额的债务负担,因为这些金融资源没有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去金融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痛苦的过程。好比刚开始给你吃糖感觉很好,但吃多之后,堆积脂肪,等到戒糖的时候就会很痛苦。这个时候已经严重依赖,没有糖吃就会萎靡不振。
 
今年是背水一战的一年,如何理解背水一战?就是要么死、要么活,没有中间状态。能解决过去累积下来的包袱就有开始新征程的机会,包袱甩不掉就活不下去。潘艾敏的报告通过日本的案例已经告诉我们不要再心存幻想,必须要快速、坚决出清。缩表出清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场生死之战。
 
在郁亮看来,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行业新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解决老百姓居住问题;三个基本点分别是房住不炒、租购并举和人—地—房的匹配。在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外,还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市场分化会越来越明显,二是行业规模开始萎缩。
 
面对重大变化,万科也要做相应改变。当下万科最重要的就是讲“节衣缩食、战时氛围”八个字。在背水一战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一切都要围绕跌回稳提升、缩表出清和“长肌肉”三项主要任务展开,与之无关的则放在次要位置。
 
2018年秋,在一场月度会议上,郁亮曾表示,“今天我们面临的转折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国际等方方面面。社会全方位进入转折点时,所有行业无一幸免。万科要收敛聚焦,保证自己“活下去”。
 
要知道,万科成为一家千亿公司时,中国只有6家民营企业达到这个规模,其他5家都跟地产无关。曾有人乐观预测,如果继续加杠杆,保持过去30%复合增长率,万科很快能做到一万亿。2018年初万科股价刚刚创下历史新高,很多人觉得郁亮这次看走眼了,孙宏斌公开怒怼万科。
 
但万科还是采取了降杠杆去库存和业务转型的保守路径,很快,加杠杆的恒大和碧桂园销售规模都超越了它。再往前拉一年,2017年的中国房地产业只有两个主题:冲千亿和冲万亿。
 
到今天,再看看当年最有希望破万亿市值的万科,2月12日股价报21.18元,总市值2393亿元,头部房企中排名第一,剩下两家千亿房企为保利和招商,最新市值分别为1885亿元和1123亿元。
 
郁亮在演讲中明确表示,解决老百姓居住问题是主要矛盾。对‘房子是用来住的’这个方面,政策可能会略有放松,因为要切实解决居民的合理居住需求,对现有需求的一些过于严格的限制可能会略有放开。‘不炒’是指尽管可能会放开部分购房限制,但还是不允许炒的,涨幅限制还会保留,政府也有如税收或限制出让等方式管控投资投机。尽管‘房住’可能会释放一些需求,但今天还有这么大量的需求吗?去年买万科房子的客户年龄又推迟了两岁,而且随着需求不断被满足,总量也在不断变小”。
 
头部房企陆续公布1月销售数据,市场延续着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降温态势,百强房企表现不佳。万科首月销售同比降50.19%、碧桂园降9.8%、融创降20.6%、金地降38.36%、旭辉降47.9%、融信降47%、宝龙降30.5%、德信降37.5%、花样年降77.8%......
 
万科公告的数据显示,其2022年1月实现合同销售面积210.6万平米,同比降47.17%,合同销售金额356.0亿元,同比下降50.2%。
 
这是近年来,除2020年3月外,万科录得最低单月销售额,同比降50.2%也是多年来最大的单月降幅,甚至超过了疫情影响最大的2020年3月。
 
实际上,以往除了冲业绩的12月份,1月份往往是春节返乡置业潮,1、2月份的销售成绩在全年中都是相对较好的,因此今年1月万科的销售增速降至冰点,或预示着今年全年的销售回款并不乐观。
 
房住不炒并不是一棍打死,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还是要满足。据统计,截至1月底,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房地产市场调控、保障居民住房供应作为2022年的重点任务。今年各地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同时,在施策方向上注重“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民生住房供应与保障成为各地的重点目标,长租房市场受到多地重视。展望2022年,多位专家认为,各地将通过激活和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比如对购地和购房市场给予更宽松的支持。
 
金融监管部门2月11日披露的数据也证实:1月房地产贷款投放新增规模在去年四季度增长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预计1月房地产贷款新增约6000亿元,较去年四季度月均水平多增约3000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多增约2000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多增约1000亿元,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行为持续改善。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于历史可能只是一个微小转身,但对于企业,可能是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不归。
 
网友评论:
 
日紫喜鶯 :没啥值得宣传的,只能说明企业遇到困难了呗,效益好的时候没见他坐经济舱啊
 
Simple_life888 :不买头等舱都要宣传吗?在吹大点,不坐私人飞机
 
俺来一玩9 :这是告诉员工,工资福利要完犊子了
 
先富贷动后富 :不坐头等舱,坐私人飞机是吧
 
晴空万里多多 :稍微少赚点就要死要活的
 
金波信 :矫情见人
 
一笺深浅墨 :万科会倒闭嘛?
 
赫克托尔1492 :啥呀,发言材料不是万科给媒体提供的吗
 
酱菜出寒门 :他家年年要死要活的
 
爱上维特 :待遇还不如一个县长
 
闷声发财喝咖啡 :感动!亲自坐商务舱了!
 
Web3产品体验官 :生死全在阎王手里,跟你战不战没有关系。
 
kean-wang :听这新闻挺可笑的,我自己节衣缩食,出差别说做头等舱了,普通的还得对比便宜的。就为了还300万贷款。一个企业,你盈利了,随便造,那是你的本事,你亏损了,说你不做头等舱了,那叫不要脸
 
陶小娜在江湖 :刚刚看了下,这个话题竟然只有蓝v能发微博,广场上根本找不到普通人的发言,就很离谱!
 
菲菲的小花盆 :国内航班还有头等舱?不都是俩舱吗?
 
我是巴斯光光年 :从我17年离职就开始喊口号活下去
 
慢享人间001 :看过长津湖和越战片吗,那是真拿命来,这就是为了几个钱的事
 
流月诗社 :竟然还买得起机票,那还好
 
也观垂钓者 :是不是买了私人飞机?
 
明主和谐文明号 :呵呵,郁亮这是不让别人活再去更低价收购吧。
(责任编辑:小淘)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