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 就业落实率74.4%

2022-01-05 14:44 浏览:344 评论:0 来源:淘给网   
核心摘要:【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就业落实率74.4%。】1月4日,据《光明日报》报道,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于2021年6月起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到体制内单位入职的高校毕业生达到49.3%,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调查显示,2021年毕业生落实率存在显著的学历、学校、学科、地区差异。分学历看,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为82.2%,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为74.4%,专科生(80.6%)和
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

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

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

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

1月4日,据《光明日报》报道,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于2021年6月起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到体制内单位入职的高校毕业生达到49.3%,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
 
调查指出,2021年毕业生就业落实率和疫情前的2019年相差不大,毕业生去向结构也与2019年基本相似。2021年毕业生单位就业比例为32.1%,比2019年降低了5.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人才“蓄水池”的作用显著,升学比例为29.3%,比2019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自由职业比例略有增加(上升0.8个百分点),自主创业的比例基本一样,出国出境和其他灵活就业的比例比2019年都略有下降。
 
在就业观念上,2021年“慢就业”“缓就业”“懒就业”的就业观念略有增加,有7.9%的毕业生选择了“不就业拟升学”或“其他暂不就业”,比2019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2021年毕业生落实率存在显著的学历、学校、学科、地区差异。分学历看,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为82.2%,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为74.4%,专科生(80.6%)和博士生(77.9%)的落实率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各学历毕业生的落实率都达到70%以上。
 
分学校类型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落实率最高,达到82.2%,高职高专的落实率为81.4%,要高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0.4个百分点,而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高校的落实率相对较低,分别为70.8%和71.6%。
 
分学科看,工学和理学的落实率显著更高,分别为83.6%和79.3%;教育学、医学和农学的落实率较低,都在70%以下,分别为66.3%、68.3%和68.9%。
 
在就业收入方面,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调查指出,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均比疫情前的2019年有所增加,反映出就业质量不仅没有下降,而且稳中有升。
 
值得注意的是,月起薪同样存在学校、学科和就业地区差异。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2021年毕业生月起薪能达到10827元,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7346元,普通本科高校则为6043元。分就业地区看,东中西地区的月起薪分别为7620元、5868元和5512元,东部地区就业的收入相对较高。
 
另外,工学、理学和交叉学科的毕业生在薪酬上具备优势,分别为8341元、7909元和7838元,排在各学科门类前三位。相比之下,在高考志愿中受热捧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没有在收入上显示出特别的优势。
在就业行业选择上,行业就业集中度较高的特点依然存在。调查发现,2021年,教育、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成为就业占比最大的5个行业,占比分别为15.1%、14.5%、13.1%、8.5%和7.4%,合计为58.6%。
 
值得注意的是,与2019年相比,教育仍然保持第1位,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由第2位下降至第3位,金融业仍旧排在第4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取代建筑业排在第5位。
 
从单位性质分布看,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在已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大约四分之三去了企业(73.8%)。民营企业的占比最大,吸纳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国有企业吸纳了25%的毕业生,排名第二位。到体制内单位(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入职的高校毕业生接近一半(49.3%),其中到中小学和高校工作的合计占比为9.0%。
 
一、调查: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硕士10113元,你达标了吗?
 
1月5日早间,“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话题迅速蹿上新浪微博热搜第一,引发网友热议。
 
据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于2021年6月起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包括东、中、西部地区19个省份的34所高校,样本量超过2万人。调查显示,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
 
“慢就业”的观念略有增加
 
2021年毕业生的去向结构与2019年也基本相似,已确定单位、升学、出国出境、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其他灵活就业的比例都没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单位就业比例为32.1%,比2019年降低了5.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人才“蓄水池”的作用显著,升学比例为29.3%,比2019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自由职业比例略有增加(上升0.8个百分点),自主创业的比例基本一样,出国出境和其他灵活就业的比例比2019年都略有下降。
 
数据也显示,2021年“慢就业”“缓就业”“懒就业”的就业观念略有增加,有7.9%的毕业生选择了“不就业拟升学”或“其他暂不就业”,比2019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如果这些毕业生选择积极就业,那么总体落实率还会进一步地提高。
 
毕业去向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单位就业上的优势明显,比例分别为64.5%和54.6%;受研究生扩招的影响,本科生的升学优势显著,为35.3%;专科生在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和其他灵活就业方面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学历毕业生,合计比例为24.0%。
 
落实率存在显著的学历、学校、学科、地区差异。分学历看,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82.2%),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74.4%),专科生(80.6%)和博士生(77.9%)的落实率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各学历毕业生的落实率都达到70%以上。分学校类型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落实率最高(82.2%);其次是高职高专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落实率分别为81.4%和81.0%;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高校的落实率相对较低,分别为70.8%和71.6%;各类高校的落实率都达到70%以上。分学科看,工学和理学的落实率显著更高,分别为83.6%和79.3%;教育学、医学和农学的落实率较低,都在70%以下,分别为66.3%、68.3%和68.9%。
 
就业收入比疫情前的2019年有小幅增加
 
从客观收入反映的就业质量看,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就业市场上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学历越高收入越多。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均比疫情前的2019年有所增加,反映出就业质量不仅没有下降,而且稳中有升。
 
月起薪存在显著的学校、学科和就业地区差异。分学校类型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月起薪最高,为10827元;其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7346元;第三是普通本科高校,为6043元。分学科门类看,工学、理学和交叉学科位居前三名,分别为8341元、7909元和7838元。在高考志愿中受热捧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没有在收入上显示出特别的优势,表明各个学科门类的毕业生都有市场需求。高考填报志愿应该基于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科和专业,这样才会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人职匹配效率,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就业地区看,东中西地区的月起薪分别为7620元、5868元和5512元,东部地区就业的收入相对较高。
 
就业分布与疫情前的2019年基本相似
 
据东北网,从已确定单位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看,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非均衡化的特点比较显著。地区、城乡、行业、单位、职业等分布的非均衡化特点显著。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分布、行业分布、单位分布等各种结构都没表现出很大的波动性。
 
从城乡分布看,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就业占比超过一半,为54.9%;其次是地级市,占比为27.3%;县级市或县城的占比排在第三,为12.3%;乡镇和农村的占比很低,分别只有4.1%和1.5%。县级及以下地方也是毕业生大有作为的工作天地(比例为17.9%)。我国已经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消除了贫困人口。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未来要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毕业生去县级及以下地方就业,既有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机遇,也是大学生奉献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行业分布看,行业就业集中度较高的特点依然存在,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行业就业的排序发生了显著变化。2021年,教育、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IT”)、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成为占比最大的5个行业,占比分别为15.1%、14.5%、13.1%、8.5%和7.4%,合计为58.6%。与2019年相比,教育仍然保持第1位,制造业由第3位上升至第2位,而IT业由第2位下降至第3位,金融业仍旧排在第4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取代建筑业排在第5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从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看,这一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制造业不仅排名上升,而且比例比2019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面对动荡不定的国际形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是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吸纳毕业生就业。这一举措使得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占比相比201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首次排进前5位。
 
从单位性质分布看,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在已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大约四分之三去了企业(73.8%)。民营企业的占比最大,吸纳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35.2%);国有企业的占比排在第2位,为25.0%;三资企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占比为6.6%。到体制内单位(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入职的高校毕业生接近一半(49.3%),其中到中小学和高校工作的合计占比为9.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成为“稳就业”的重要着力点。
 
大学生应该有更高的眼光,不把自己局限在体制内的工作圈,在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工作也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同学们要树立这样的观点:只要能发挥个人所学所长、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对他人有所帮助、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工作都是好工作。因此,对于仍在求职中的应届毕业生,要积极调整就业观念和心态,主动向学校、老师、同学等了解就业信息和求职技巧,按照自己的能力努力求职,相信付出必有回报,最终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
 
二、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6成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年入百万,你怎么看?
 
1月5日早间,“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话题迅速蹿上新浪微博热搜第一,引发网友热议。
 
据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于2021年6月起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包括东、中、西部地区19个省份的34所高校,样本量超过2万人。调查显示,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
 
00后最向往互联网企业
 
“我没办法一辈子做一件没有创造力的工作。”00后泠航曾在民生证券上班,在他眼里,一份工作是否具有创造力、是否能给予他足够的参与度、是否让他有实现从0到1的突破的机会,是他在求职中最看重的。兴趣、薪资等,不是决定泠航求职方向的首要考虑因素。
 
成长空间、工作环境,也是厦门大学的吴钧昊所看重的。“刚毕业的时候,我想多花时间和精力让自己得到锻炼和提升,就和当年决定考研一样,想学更多的东西,也希望有更大的平台,让自己有更多可能。”
 
秋招季来临,第一批00后即将加入求职队伍。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关于就业的调查,回收270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各个行业中,互联网行业最受欢迎,64.33%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进入互联网行业工作,其中近八成工科生将其作为自己的求职目标。此外,文体产业(42.55%)和教育行业(40.59%)仅次于互联网行业,分别排在最受欢迎行业的第二三位。针对大学生对企业的好感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00后大学生最向往的企业前三名分别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和京东。
 
嘴上说“躺平”其实比谁都努力
 
前不久,“5G冲浪小能手”泠航刷到一条微博,内容大意是年轻人不能躺平。在泠航看来,身边大多数年轻人说“几乎躺平”,是一种戏谑、安慰自己的方法。“没有人会真的躺平,大多数人说‘躺平’可能是偶尔放松。今天没完成的工作,明天还是要完成的。”上班开始后,泠航和朋友建了一个微信群聊,名字叫“摸鱼经验分享组”,尽管名称戏谑,但群聊的主题除了偶尔的插科打诨,更多的还是相互鼓励,为彼此加油。他清楚地知道,“我们做不到完全‘躺平’的。”
 
自从“躺平”一词在网络中出现,网友关于“躺平”“不躺平”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对于年轻人怎样看待“躺平”、在“躺”与“不躺”之间如何选择,中青校媒面向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0.34%受访者说“躺平”只是过一下“嘴瘾”,实际上比谁都努力。14.76%受访者则认为这个词是一个流行语,说“躺平”是想追个潮流,还有11.30%受访者虽然不想躺平,但想通过表达“躺平”的观点、和其他网友“打辩论”。
 
吴钧昊觉得,自己最近有点要“躺平”的心态。原因是他正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是继续上班、准备找工作,还是一门心思读博、为做研究做准备。“人在有目标的时候是不会想‘躺平’的,只有在不知道目标在哪里的时候,才会这样想。我在这时候就忍不住有逃避心理,不想去思考,想着‘桥到船头自然直’。但每当我要‘躺下’,负罪感又会把我叫起来。”嘴上说着自己要“躺”了,身体的行动却很诚实——他忍不住约了一位正在读博士的师兄请教,计划好了一开学就回学校,和导师聊聊未来的选择。
 
“在某种程度上说,‘躺平’也是让自己有时间去放松,不一定是件坏事,可以让自己获得一次喘息的机会,重新开始。”阶段性工作结束后,旅行、休息、复盘,各种休闲方式之后重新出发,迎来一个新的开始。这是余笙笙理解的“躺平”。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00后不仅不要“躺平”,坚韧、能干是他们给自己在未来职场中的定位。48.15%给自己的职场定位是“能干的勇敢牛牛,不怕困难”,23.51%受访者给自己的职场定位“能干的职场‘秀儿’”。
 
余笙笙身边优秀的同学不少,用时下流行的语言形容就是“明明是个‘王者’,却偏偏说自己是‘菜狗’(网络流行语,意为在某方面技艺生疏——记者注)。”“我有一个在北航学计算机的同学,总说自己在团队中的代码实力被碾压,但秋招的时候几乎收到了所有大厂的顶薪录用函。”“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的人,让她不免更加鞭策自己。
 
6成大学生评估自己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
 
七成00后大学生认为工作比恋爱重要,希望10年内年薪百万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七成00后大学生认为目前工作比恋爱重要,其中26.29%受访者表示自己更想先工作赚钱,42.64%认为恋爱不可避免要给工作时间让路。其中,大一学生比大四学生更想工作赚钱,选择“工作给爱情让路”的各类专业大学生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最多,工科生则是选择“再累也要把工作和恋爱都做好”最多的一类。
 
调查显示,00后对自己进入职场后的薪资比较乐观,超过20%的大学生预期自己毕业后月薪过万,其中8.20%男生和3.25%女生预期自己会进“5万元俱乐部”。此外,67.65%大学生评估自己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
 
即将度过工作的第4个年头,在36氪工作的崔永旺是95后,他已经感受到了来自00后的“冲击”。“我原来以为我已经是公司最小的了,但现在我们的上班生都是2001年、2002年出生的人。他们冲劲都非常足,确实让我特别有危机感。”但他觉得这种危机感不是坏事,他关注身边的00后常用什么App,观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向新人了解信息。“他们带来的新事物,也在推动我往前走。”
 
三、调查: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硕士10113元,近一半入职体制内单位
 
1月5日早间,“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话题登上新浪微博热搜第一,引发网友热议。
 
据光明日报报道,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于2021年6月起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包括东、中、西部地区19个省份的34所高校,样本量超过2万人。调查显示,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均比疫情前的2019年有所增加,反映出就业质量不仅没有下降,而且稳中有升。
 
据报道,月起薪存在显著的学校、学科和就业地区差异。分学校类型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月起薪最高,为10827元;其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7346元;第三是普通本科高校,为6043元。分学科门类看,工学、理学和交叉学科位居前三名,分别为8341元、7909元和7838元。在高考志愿中受热捧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没有在收入上显示出特别的优势,表明各个学科门类的毕业生都有市场需求。高考填报志愿应该基于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科和专业,这样才会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人职匹配效率,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就业地区看,东中西地区的月起薪分别为7620元、5868元和5512元,东部地区就业的收入相对较高。
 
此外,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分布、行业分布、单位分布等各种结构都没表现出很大的波动性。从单位性质分布看,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在已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大约四分之三去了企业(73.8%)。民营企业的占比最大,吸纳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35.2%);国有企业的占比排在第2位,为25.0%;三资企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占比为6.6%。到体制内单位(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入职的高校毕业生接近一半(49.3%),其中到中小学和高校工作的合计占比为9.0%。
 
四、“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这些岗位“供不应求”!
 
今早,“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话题冲上热搜。
 
《光明日报》发布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相关结果数据。
 
课题组于2021年6月起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包括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9个省份的34所高校,样本量超过2万人。部分结果如下:
 
学历越高收入越多。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
 
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均比疫情前的2019年有所增加 ,反映出就业质量不仅没有下降,而且稳中有升。
 
分学校类型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月起薪最高,为10827元;其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7346元;第三是普通本科高校,为6043元。
 
分学科门类看,工学、理学和交叉学科位居前三名,分别为8341元、7909元和7838元。在高考志愿中受热捧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没有在收入上显示出特别的优势。
 
分就业地区看,东中西地区的月起薪分别为7620元、5868元和5512元,东部地区就业的收入相对较高。
此外,高等教育人才“蓄水池”的作用显著,升学比例为29.3%,比2019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这些岗位“供不应求”
 
从行业种类来看,随着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的深化,与数字化、研发创新相关的岗位不断涌现且招聘需求量较大,如大数据分析师、自动化控制工程师、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芯片工程师、反欺诈算法工程师、云计算工程师等等,“供不应求”趋势明显。
 
“个人认为学生要勇敢尝试。目前我们统计的情况显示,在研究生、本科生、职业院校学生三个群体里,本科生就业是相对推动难度大的 ,希望学生能够在秋招多尝试,前期努力准备,后期要抓住机遇、放弃‘执念’,先就业后择业,在社会磨炼中一步步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成长,达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天津市教委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处处长杨明说。
 
五、2021毕业生薪资曝光,本科“平均月薪”5825元,三类学生收入更高
 
现在的大学生一直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疫情下的大环境带来经济压力,很多企业发展都不景气,还有各类政策的变化,一些传统行业在消失,减少了就业的岗位。
 
不过这类问题也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各类编制考试中都增加了对应届生的吸收力,2021年的本科生毕业数量超过了960万,大部分人也已经就业接近半年了。
 
关于工作问题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薪资,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薪资足够才能谈生存和发展。
 
2021毕业生薪资曝光,“平均月薪”5825元起
 
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对2021年的大学毕业生薪资进行了调查,全国一种选择了34所大学,参与问卷的学生超过20000人,最终得出了各类学生的薪资水平。
 
博士的平均薪资是14823元起,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毕竟很多人都是毕业几年后才月薪过万;硕士生的平均薪资是10113元起,也超过了万元水品。
 
而本科生的平均薪资收入是5825元起,中位数则是5000元,在就业难的背景下,这样的收入还是很不错的,而专科生的平均薪资则是3910元。
 
不过网友的目光都聚焦在“平均”两个字,有些人则评论说金融和IT两个行业的收入,就提高了整体收入,将平均值拉高了。
 
很多大学生也“吐苦水”道,自己拉低了平均薪资的水平,收入远没有这么高。平均数确实不能说明每个人的收入高低,有着“削峰填谷”的特点,收入水平也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毕业生收入受学历影响比较明显,难怪考研热度不减
 
从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不同学历和学位角度去看,收入还是受学历影响比较大的,像是博士、硕士等高学历的研究生,毕业后更有机会进入到公司的技术研发层。
 
也有些人会直接进入科研所工作,直接拿年薪,还有各类安家费、学历补贴,起薪也更高,一些待遇好的大公司也更倾向高学历人才,这都保证了研究生的收入更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几年会持续出现“考研热”,虽然考研竞争大,读研的难度也很高,不过毕业后的平均薪资几乎就比本科生高一倍,再投入三年的学习还是值得的。
 
不过在考研时,学生也要对高校和专业进行理智现实的选择,一些专业虽然比较容易考上,可毕业后依旧会面对“就业难”,比如一些社科类专业,有了硕士学历也不能解决问题。
 
而如果在考研时,可以考入比较热门的专业,或者在原本的专业上考入985等名牌大学,那么毕业后的高薪就相对有保证了。
 
三类本科学生收入更高,薪资高低早就“决定”了
 
同时本科生,学生的等级也差不多,学生的收入也是有差距的,其实决定收入高低的因素早就确定了。
 
毕业于“热门刚需”专业:近年来社会面临经济结构的转型,计算机类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网络信息类、工程类、集成电路类,都有着非常大的人才缺口。
 
这类的高学历复合型人才,更是受到制造行业的欢迎,年薪几十万也是常见的。
 
在一线城市工作:个人的收入一定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同类工作的薪资也会更高,用大家都熟悉的行政类工作举例,二三线城市收入也就3000左右,而北京可能会达到5-6000左右,一线城市的收入会更高。
 
个人能力“超强”:还有些毕业生有着非常突出的个人能力,这也来源于他在大学里的积累,比如想要从事程序员的工作,如果一个学生在毕业时的编程能力已经超过多数同学的水平,有过自己开发的作品,那么收入一定跟“小白”是不同的,就有了跟企业谈薪资的底气。
 
个人观点:报考大学和就业时,要考虑行业的变化和人才需要
 
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按照社会的需要,去培养相关的人才,毕业生就业的难易程度,薪资收入的高低也是直接由社会需求决定的。
 
在10年前左右,建筑业发展非常好,在城镇化加速的大背景下,社会需要大量的建筑业人才,相关专业的学生收入也是超过了其他专业。
不过随着城镇化的基本完成,建筑业开始减缓发展,不再是高薪行业,而以往高考中火热的管理和经济学专业在薪资上并没有优势。
 
现在发展前景更好的是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从注重“量”到注重“质”的发展变化,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收入都非常高。
 
大学生在选择专业和工作时,都要结合行业的变化进行选择,个人和发展和时代的选择相结合,在工作时才能更满意。
(责任编辑:小淘)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