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缴1万亿利润意味着什么 央行也有利润吗?央行怎么赚钱?

2022-03-09 11:09 浏览:346 评论:0 来源:淘给网   
核心摘要:【央行上缴1万亿利润意味着什么,利润的来源本质上是利差。】3月8日晚间,人民银行消息称,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为增强可用财力,今年人民银行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总额超过1万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支持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央行虽然不以利润为目的,但是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会“被动赚钱”,利润的来源本质上也是资产负债的“利差”。
央行上缴1万亿利润意味着什么

央行上缴1万亿利润意味着什么

央行上缴1万亿利润意味着什么

央行上缴1万亿利润意味着什么

3月8日晚间,人民银行消息称,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为增强可用财力,今年人民银行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总额超过1万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支持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
 
1、央行也有利润吗?
 
央行上缴利润意味着什么?为何不是财政透支?第一财经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相关业内专家。
 
央行虽然不以利润为目的,但是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会“被动赚钱”,利润的来源本质上也是资产负债的“利差”。最近几年各国央行利润大增主要是因为大放水带来的规模扩张与利率下调带来的利差扩大。央行作为一个“国企”利润上缴财政,财政拿着央行的利润进行财政投放,是在没有赤字增加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一次扩张。
 
作为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央妈是不以赚钱为目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不能赚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央银行既可以赚钱,也可以亏钱;账上既可以有亏损,也可以有利润,一切看她执行国家政策后的结果。如果人民银行亏钱了,那也是为执行国家政策亏得;同样如果赚钱了,那也是执行国家政策、完成央行的宏观调控目标被动形成的“额外收益”。也就是说,央行无论是亏钱还是赚钱,都是一种被动的结果,非有目的的主动所为。央行的主要目的可以说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即就业、通胀、经济增长等。
 
次贷危机全球央行大扩表后,央行每年的“利润”也节节攀升。而2020年疫情后,央行扩表更加凶猛,利润上升的更快。拿“全球的央行”美联储来说,2020年利润达到了888亿美元,较2019年的555亿美元增加了333亿美元,增长率达到60%。2020年美联储向美国财政部上缴利润885亿美元,较2019年增加336亿美元。可以说,在全球经济受到疫情重创,实体经济企业和大部分商业银行经营不善,利润不断下滑的情况下,央行们的“经营业绩”却是一枝独秀。这几天,中国人民银行也向财政部上缴了1万亿元的利润。
 
央行的这种操作让人有点一时摸不着头脑,按照MMT的说法,国家缺钱,央行直接印钞(现代货币体系下仅仅是复式记账)不就行了吗,还搞出个利润干什么?那么央行的利润是怎么赚来的?这些利润上缴财政后与以前有什么不一样,会带来什么样的宏观经济后果?
 
2、央行怎么赚钱?
 
很简单,央妈在盈利模式方面其实跟商业银行差不多,都是吃“利差”。也就是在资产端,吃各类再贷款(MLF、SLF、再贴现等约13万亿元)和各类投资(国外资产运作、国债、金融证券类投资约20万亿元)的利息和资本利得收入,在负债端需要付各种资金来源的成本(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的准备金存款和政府存款的利息约25万亿元,其它比如货币发行等不用付利息),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央行赚的利润。为什么每次危机发生后,央行的利润反而大增?按照“银行利润=资产规模*利差”的计算公式,危机发生后由于货币大放水,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利率大幅下调,利息成本降低,导致规模和利差同时增加,央行的利润肯定也就大幅增加。我们粗略的估算央行这些年吃的平均利差为1.5%(3%-1.5%),保守假设“生息资产/负债”为总资产/负债的一半20万亿元,一年利差形成的利润就高达3000亿元,再加上外汇储备经营收益,2年就能累积到差不多万亿。粗略估算,次贷危机十年多以来人行积累的利润估计能到2万亿元。
 
进一步来说,人民银行依靠赚钱的资产主要两大块:一是国外资产赚的钱,包括外汇储备经营收益(1万亿利润主要来源)和汇率变动带来的损益等;二是向其它金融机构再贷款、再贴现的利息收入,比如MLF、SLF和PSL等利息收入,专项再贷款利息收入等。需要付出成本的则主要是给各项存款包括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政府存款、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存款等。单纯从存贷款利差来看,比如MLF的再贷款利率长期在3%左右,但是存款利率超储利率只有0.35%,法定存准利率也只有1.6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去一直很高,最高到20%以上,不断降准后现在也在8%左右。这意味着中国的银行系统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怪异的现象:
 
一方面,商业银行大量的准备金,以1.6%左右的利率被锁在法定准备金的账户里不能使用,另一方面却不得不以3%左右的高利率向央行再贷款。这种扭曲的资产负债结构有其特定的金融环境原因(外汇占款大量涌入停止),同时也是央行利润赚取的重要来源。
 
央行直接印钞买国债,与央行利润上缴财政有什么不一样?其实效果相差不大,都是让政府的钱多了,但不一样的地方是,前者是财政借的钱,后者是财政应得的钱,何况在中国央行直接买债不符合法律规定。换句话说,直接印钞会带来财政赤字和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同时扩张,同时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带来压力。但央行利润上缴财政不一样,不涉及到总量的变化,是从央行的“未分配利润(留存)”账户(假如有的话,其实也是政府存款),转移到了“中央预算收入”的总账户或某具体政府部门在央行的存款账户,然后这个财政部门拿着钱投放到社会实体中进行政府投资,带来GDP和就业的增加。
 
这里存在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是,央行已经是最后的银行,是最后的账户管理人或者记账人,央行赚的钱即利润留存在资产负债表上怎么做分录?我们看下图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没有看到一般企业资产负债表科目里的“所有者权益”及其下面的留存利润等。说到底,政府部门、商业银行的账可以记在央行的账簿上,但央行已经没有更高一级的母行账簿安放利润,所以商业银行再贷款利息及其它收入形成的未分配利润记在哪呢?我们认为只能记在负债端的“政府存款”的某个子存款账户里。因为说到底,央行也是中央政府的一个部门,但她又是最高一级的会计和出纳,是“根账簿”,所以她赚的未分配利润应该是记在下图“政府存款”的总科目里,但是会有一个特别的账户进行说明。等未分配利润和待上缴利润上缴后,这些钱就可能变成了政府存款里的“中央预算收入”之类的项目。实际上,央行也是财政的一部分,在会计处理方面肯定还有很多账本和勾稽关系。但是我们看到,央行利润上缴国库,不会影响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因此,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方面,相当于某“国企”上缴了1万亿利润,国库得到了充实,而且没有增加债务和赤字,央行从表面上看也没有放水,只是子级会计项目发生了变化,从一个账户到了另一个账户,但是钱仍然在央行的账上。不一样的地方是,作为非功能性的央行的钱,转到了可以进行财政投资的具体功能部门,这1万亿一旦实打实的投放到某个项目,比如支持新能源以推动双碳目标,就会产生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这在当前稳增长压力较大的形势下非常重要。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央行上缴结存利润将增加中央财力,由于本身就是财政的非税收入,因此不会造成财政赤字。”
 
3、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通行做法
 
实际上,央行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一事,已在官方文件中被提及。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安排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是我国的惯例做法,也是统筹财政资源、跨年度调节资金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中国烟草总公司、中投公司等,人民银行也是上缴单位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九条“中国人民银行每一会计年度的收入减除该年度支出,并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核定的比例提取总准备金后的净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的规定,人民银行上缴利润符合我国法律规定。
 
管涛对记者表示:“这并不是央行第一次上缴结存利润,往常都是按年度上缴。”
 
上述负责人表示,中央银行利润上缴财政,也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通行做法,《美联储法案》、《日本银行法》、《英格兰银行法》都有类似的规定。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美联储净利润达888亿美元,较2019年增加333亿美元;向美国财政部上缴利润885亿美元,较2019年增加336亿美元。
 
4、外汇储备经营收益结存利润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虽然特殊,但也有收入,大致包括利息收入,即金融机构再贷款利息收入、再贴现利息收入等;业务收入,即外汇储备经营收益、金银业务收入、证券买卖收益等;以及其他收入。
 
央行表示,人民银行结存利润主要来自过去几年的外汇储备经营收益,不会增加税收或经济主体负担,也不是财政赤字。人民银行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不会造成财政向央行透支。结存利润按月均衡上缴,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保持稳定,体现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联动,共同发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了央行利润上缴财政,实际上全球央行也都是这么做的。比如,美联储在次贷危机期间购买了很多资产,一大部分是美国国债,甚至还通过SPV购买了花旗股票,金融危机缓和以后,美联储开始量宽政策退出,把国债在二级市场卖掉,包括花旗股票回升抛售后都获得了不菲的收益,这些都作为美联储的利润,最后上缴了美国财政。”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也称:“美联储每次危机时出手救市,到后来都是盈利的。”
 
温彬称,央行也具有经营的特征。从资产端来看,MLF(中期借贷便利)投放、逆回购操作、外汇储备投资经营等都会产生收益。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坚持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三个原则做好外汇储备管理,外汇储备收益比较稳定,也是这次央行上缴收益的主要来源。
 
管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这部分外汇收益,如果已经结汇就体现在外汇占款项下,没结汇就在央行其他外汇资产项下。”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财政部对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人民银行预算中各项收支相抵后,净额纳入国家预算。
 
“今年央行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已经纳入预算,最后形成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是267125亿元,同比增长8.4%。去年财政支出同比增长0.3%,财政政策力度比去年明显增大,但为了实现5.5%的GDP增速(名义增速可能为9%左右),光靠财政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宽信用、稳地产等其他措施协同发力形成合力。”解运亮称。
 
5、不会造成财政赤字
 
央行上缴利润是否意味着“财政赤字货币化”?
 
疫情发生以来,为应付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在财政政策措施上,我国一直预留政策空间。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对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暂停上缴利润,以应不时之需,是预留的政策空间措施之一。有关机构因此形成了一些待上缴的结存利润,这些结存利润应该上缴。考虑当前与长远,在今年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情况下,经按程序批准,今年安排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了2021年以前形成的部分结存利润。这些资金安排用于大幅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帮助地方财政特别是县区财政缓解减收压力。上述转移支付资金将纳入直达机制管理,快速精准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植信投资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央行已经明确说了,结存利润主要来自近年来的外汇储备经营收益,既然是经营利润就不是财政资金,也不是财政下拨资金,因此更不会造成财政赤字。”
 
管涛也对记者称:“央行上缴的结存利润来自外汇储备经营收益,本身就是财政的非税收入,因此不会造成财政赤字。”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138亿美元,连续第10个月保持在3.2万亿美元之上,外汇储备规模保持了整体平稳。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较大,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经营运作是会有一定收益的。全球各国央行也会有相应的机构运作外汇储备或其他的一些资产,它会带来盈利,所以不是财政资金。”连平称。
 
温彬认为,这与“财政赤字货币化”有着根本区别,不会对市场带来影响,有助于财政和货币的政策协调,更好的支持经济发展。
 
“央行上缴超万亿元结存利润将增加中央财力,更好的与财政政策协调,助力经济发展。”管涛称。
 
解运亮表示,央行上缴利润,主要属于财政政策的范畴,对流动性影响有限。央行上缴利润进入国库,不会对银行间流动性造成直接影响。但当财政支出时,会再从国库进入商业银行,那时候会形成流动性投放,不过所有财政支出都有这个效应。这个政策可以理解成,财政收入多了1.65万亿元,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有利于增强财政支出力度。“这也是中央反复强调的,虽然今年财政赤字率比去年下调0.4个百分点至2.8%,但考虑到上年结转收入、央行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调入预算资金等,财政支出强度是有保障的,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
(责任编辑:小淘)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